竹窗思阒寂,铜博香委曲。
胸中无用书,写作湘之绿。

画竹十二首

《画竹十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此组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作者寓居夔州,作此组诗来描绘自己所见所闻的竹子和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这组诗歌共十二首,每首都以“画竹”二字作为题目,表达了作者对于绘画艺术以及竹子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 竹窗思阒寂,铜博香委曲。
  • 胸中无用书,写作湘之绿。
  • 风摇青桂叶,月照白芙蓉。
  • 霜落寒塘静,江清秋水寒。
  • 竹间无人处,时有读书声。
  • 石路穿竹色,松溪泻玉泉。
  • 山高云为伴,木落雁成群。
  • 野径入茅屋,溪桥度小滩。
  • 篱外一竿竹,映带春风归。
  • 花发春未已,鸟啼山更幽。
  •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 竹影和诗瘦,梅花助酒香。
  • 孤舟轻帆过,渔火点寒沙。
  • 竹楼歌自语,松涧韵更长。
  • 山径踏莓苔,野花随风香。
  • 竹外一枝斜,春水绿如蓝。
  • 竹影参差绿,梅花点点红。

注释:

  • 竹窗思阒寂:用竹林中的窗户来代表内心的宁静。
  • 铜博香委曲:铜博指古代的一种青铜器,这里形容竹子散发出的香气。
  • 胸中无用书:表示作者认为书籍无用,强调了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 写作湘之绿:湘指的是湖南,绿色在这里代表竹子的颜色。
  • 风摇青桂叶,月照白芙蓉:描述了风吹动桂花树,月光照耀着白色的荷花。
  • 霜落寒塘静,江清秋水寒:描绘了霜降时节的寒冷景象,以及秋天江水清澈见底的特点。
  • 竹间无人处,时有读书声:在竹林深处偶尔能听到读书的声音。
  • 石路穿竹色,松溪泻玉泉:石头铺成的小路穿过竹林的颜色,松溪边流淌着像玉石一样的泉水。
  • 山高云为伴,木落雁成群:山越高峻,天空中的云彩陪伴着;树木凋零,大雁成群结队飞行。
  • 野径入茅屋,溪桥度小滩:在郊外的小路上走进一间茅草屋,走过小河上的桥。
  • 篱外一竿竹,映带春风归:篱笆外的竹林中,一竿竹子倒映着春天的暖阳。
  • 花发春未已,鸟啼山更幽:春天的花还未开放就已经绽放,鸟儿的啼叫声使得山林更加幽静。
  •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夜晚的雨声像是剪裁着春天的韭菜,而新做的饭则散发着黄粱饭的香味。
  • 竹影和诗瘦,梅花助酒香:竹的影子映衬着瘦弱的诗行,梅花的气息帮助了酒增添了香味。
  • 孤舟轻帆过,渔火点寒沙:孤独的小舟轻轻划过水面,渔夫的灯火点缀着冰冷的沙滩。
  • 竹楼歌自语,松涧韵更长:在竹楼里唱歌的人独自吟唱,松涧间的风声似乎比往常更加悠长。
  • 山径踏莓苔,野花随风香:沿着山间小道踏过覆盖着莓苔的地面,野花的香气随着风儿飘散。
  • 竹外一枝斜,春水绿如蓝:竹园之外有一株竹子倾斜,春天的水波呈现出绿色。
  • 竹影参差绿,梅花点点红:参差不齐的竹影映衬出绿色的池塘,梅花点缀在枝头显得格外鲜艳。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每一诗句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物,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例如:“风摇青桂叶,月照白芙蓉”,“霜落寒塘静,江清秋水寒”等句子,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传达了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追求。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静态的自然景观,也有动态的生物活动,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