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五亩园,荒秽久不治。
荷锄种豆苗,爱此膏土肥。
森然已甲坼,保之若婴儿。
群鸠竞拂羽,俯啄思无遗。
傍麾虽稍却,投闲复在兹。
一啄不汝惜,再啄苗已稀。
剜我心上肉,充汝肠中饥。
汝饥诚可怜,矰𥐊那忍施。
桑林正沃若,桑椹方垂垂。
椹熟可醉饱,林深无危机。
恩怨从此释,斯园勿重窥。
鸠鸣对心臆,群然亦高飞。
【注释】
东村:泛指村落。荒秽久不治:荒废了很长时间,杂草丛生,土地荒芜。
爱此膏土肥:喜爱这片肥沃的土地。
森然:形容茂盛。甲坼:指甲裂开,比喻植物长势喜人。保之:守护着。婴儿:比喻小苗。
群鸠竞拂羽:一群鸟儿争相梳理自己洁白的羽毛。俯啄:低头啄食。思无遗:不留余地地全部吃光。
傍麾:旁观。虽稍却:虽然稍稍退后一些。投闲:指被废弃、闲置。复在兹:又在这里。
一啄:一次啄食的动作。不汝惜:不要吝惜它。再啄:第二次啄食的动作。苗已稀:小苗已经稀少。
剜我心上肉:挖掉我的心头肉,比喻舍不得。充汝肠中饥:填饱你的肚子。
汝(rǔ):你,这里指小鸠。饥:饿。诚可怜:真可怜悯。
矰𥐊(zēng sì):古代的一种弹弓,用绳子系上箭射击鸟兽。那忍施:怎么忍心施行?
沃若:草木繁盛,水草丰美的样子。桑林正沃若:桑树长得非常茂盛。
垂垂:下垂的样子,指桑椹成熟。桑椹方垂垂:桑葚已经熟透,垂下来。
葚熟可醉饱,林深无危机:桑葚熟透了可以吃个痛快,林子深处也没有危险。
恩怨从此释:仇恨和恩怨从此解除。斯园勿重窥:这花园不要再去参观了。
鸠鸣对心臆:鸠叫声与自己的心意相合。心臆:心中的思绪。
群然亦高飞:它们也纷纷飞翔起来,指自由自在地生活。
【译文】
东村有块五亩大的地方,荒芜已久没有管理好。我拿起锄头种豆苗,因为喜欢这里的土壤肥沃。豆苗生长得很旺盛,就像婴儿一样需要呵护。小鸠们纷纷飞下来,争着吃豆苗,毫不留情地啄食。虽然我旁观了片刻,但还是忍不住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每啄一下,都不吝啬,但豆苗已经变得稀疏了。连我心疼的小鸠,也不忍心伤害,所以只好放弃。桑树长得郁郁葱葱,桑葚也已经熟透了。成熟的桑葚可以让人吃得饱饱的,而林子里也安全无虞。因此,我和所有的小鸠之间的恩怨也就此了结,这片花园我再也不会去看了。只有听到鸠鸣声,才会想到心中的想法和感受。那些小鸠们也会像我一样,尽情地飞翔吧。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对小鸠的观察来表现作者的心境。全诗从“东村五亩园”写起,点出了题意——一个被废弃的园林。接下来描写园里荒芜的景象,以及作者对它进行整治的行动,最后以小鸠的出现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庄子·逍遥游》中有“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意思是说,在荒野中行走的人,吃了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走百里路的旅行者要过夜才吃晚饭,走千里路的旅行者得经过三个月才能吃上饭。而这首诗的作者则不然,他在园子里忙活了一通,但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对园子的整治;第二部分写园子里小鸠的出现;第三部分写园子最终被废弃。前两部分是主体部分,中间插叙小鸠的故事,最后又回到对园子的描述上。这种写法,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毫无突兀之感。同时,通过小鸠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想要过一种田园生活的愿望,并把对小鸠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巧妙地联系起来了,达到了“寓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自然,语言平实朴素,却又不失文采风流。特别是诗中的“东村”“五亩园”“荒秽久不治”“爱此膏土肥”“森然已甲坼”“保之若婴儿”等等词语,都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的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