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平如砥小舟轻。托得纶竿寄此身。
忘世恋,乐平生。不识公侯有姓名。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咏怀的七绝。首句写“小舟轻”,次句写“纶竿”,三、四句是全诗的主旨,也是诗人对渔父的赞颂。
译文:波涛平息如同磨刀石一样平坦,小船轻轻漂浮在水面上,我带着一根钓鱼竿寄托着自己,忘却了世俗,快乐地度过了一生。我不认识公侯,没有功名和地位。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渔父的形象。诗题中的“渔父”,即《诗经·周南·关雎》中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君子”。诗人把渔父作为“公侯”来描绘,以突出渔父的不平凡。
诗的前两句写渔父驾着小舟,悠闲自在的样子。第三、四句则表现了渔父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心态。
“波平如砥小舟轻”,这是一幅平静的水面上,一叶扁舟轻悠悠地飘荡着的画面。这里,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波涛的汹涌澎湃形容得平如砥石、静若止水,从而衬托出小舟的轻盈与悠然。这种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又是对渔父心境的深情烘托。通过对比,诗人不仅成功地塑造了渔父这个“乐平生”的形象,也表达了自己“忘世恋”的情怀。
“托得纶竿寄此身”,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句。它表明了渔父虽然身处江湖之上,却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现实。他之所以能够这样从容,是因为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这里的“纶竿”指的是钓鱼用的钓线和钓钩,象征着渔父的生活来源;而“此身”则是渔父的本体。在这里,“此身”既指代自己的身体,又隐喻着自己的生活状态。诗人用“托得”二字,表达了渔父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不识公侯有姓名”,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句诗揭示了渔父的超脱境界和高尚品质。在他看来,公侯的身份和地位并不重要,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因此,他对于功名利禄等世俗之事并不关心,更不会去追求那些虚名假誉。这种淡泊明志、清高自持的精神风貌,正是诗人所赞赏和向往的。
这首诗通过对渔父形象的塑造和描绘,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