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未闻歌散楚,泽中已见哭亡秦。
乾坤到底归真主,愁杀鸿门碎斗人。
《襄阳咏史古堤》是元代诗人李俊民的作品,下面将一一展开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 诗句释义:
- 垓下未闻歌散楚:垓下之战后,项羽被刘邦军队所败,最终自刎于乌江。在这里,“未闻”可能暗示这场胜利的消息尚未广为传播。“歌散楚”则可能指楚地的歌声因战事而消散,意味着楚国的辉煌不再。
- 泽中已见哭亡秦:秦国在灭亡前,国都咸阳曾遭焚毁,这里的“泽中”可能指的是战后的景象,人们在这里哭泣,表达对秦朝的哀悼。
- 乾坤到底归真主:这里表达了一种哲理,认为世间万物最终都将回归其本源或真正的主人。
- 愁杀鸿门碎斗人: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战。这里的“愁杀”可能是形容当时参与鸿门宴的士兵们因战争而感到极度痛苦和绝望。
- 译文对照:
- 垓下未闻歌散楚:项羽失败时,楚地的歌声已经消散。
- 泽中已见哭亡秦:秦国灭亡时,人们在那里哭泣。
- 乾坤到底归真主:世界最终将归于其本质。
- 愁杀鸿门碎斗人:鸿门宴上的士兵们因战争而感到极度痛苦。
- 关键词注释:
- 乾坤:天地,自然界的总称。
- 真主:真实存在的主人或统治者。
- 鸿门:历史上著名的宴会,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有关。
- 碎斗人:意为陷入争斗中的人。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以及对人性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 李俊民通过描绘战国末期的历史场景,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 诗中的“真主”一词,体现了诗人对天命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国家兴衰无常的哀叹。
-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才能。
李俊民的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他对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乾坤”和“真主”等关键词的理解,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哲学思想及其对时代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