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迢递近山高,茅屋溪声阅涧毛。
江浦潮来帆正疾,日边归客顿相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王维(约701年-约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河东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题刘中守佥宪为闽海宪史马谦叔赋二首:
远山迢递近山高,茅屋溪声阅涧毛。
江浦潮来帆正疾,日边归客顿相遭。
注释:
迢递:遥远。
阅涧毛:听水声如同在阅读涧中的毛竹。涧,山间水流的沟壑。毛,细长而柔软的竹子。
江浦:长江入海口处。
潮来:潮水涌来。
译文:
远远的山峦接连不断,近处的山显得更高峻,茅草屋旁溪水潺潺,仿佛在阅读着山谷间的毛竹。江边的港口潮水涌动,船帆正乘风破浪前进。太阳西沉之时,一位归家的客人恰巧遇到了我。
赏析:
此诗写于王维任尚书右丞期间,时在公元752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诗人当时担任尚书右丞,主管吏部选授官职。他应闽海(今福建省)观察使马公之请为马氏撰写了《闽中山水画序》,赞美闽中“奇秀甲天下”。此诗就是作者在福建期间所写下的风景之作。
第一句“远山迢递近山高”,写远山的连绵不绝和近山的高耸挺拔。“迢递”二字写出了山势的延绵起伏、层叠起伏。第二句“茅屋溪声阅涧毛”,描写了诗人在山中居住的环境以及听到的水声。“阅涧毛”即在阅读涧边的竹子。第三句“江浦潮来帆正疾”,描绘了江浦潮起时的壮观景象。第四句“日边归客顿相遭”,则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