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老僧凯南仲,平生信实无嫌猜。
袒肩不倚薝卜树,结跏应坐莲花台。
我来问信默无语,纸幡漠漠飞尘埃。
不如彻此方解脱,菩提明镜何为哉。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僧人在莲花台前静坐的形象。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押平声韵。从内容上看,诗人以僧人为模特,创作了一副佛教壁画;从形式上说,诗人又用诗句来点染、烘托、渲染画面。“蟠龙老僧凯南仲”,诗人首先以“蟠龙老僧”来点出画中人物的身份和特征,“蟠龙”即盘曲的龙,象征着威严与神圣,“老僧”则表明画中的人物是一位和尚,且年纪不小。“平生信实无嫌猜”,诗人通过描写老僧“平生信实无嫌猜”的性格特征,进一步刻画画中人物的神态。“袒肩不倚薝卜树”,诗人接着描绘画家笔下的老僧形象——袒胸露腹,不依不靠,正坐在一株薝卜树下,这既是对老僧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其高洁、清雅品格的赞美。“结跏应坐莲花台”,“结跏”是指两脚叠起而膝头相触的姿势,“莲”是佛家用语,表示清净、脱俗之意。“应坐莲花台”,诗人通过描绘老僧端坐于莲台上的安详之态,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僧的敬仰之情。“我来问信默无语,纸幡漠漠飞尘埃”,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画家笔下的另一幅画面——他来到寺院,向老僧打听消息,却听到一片寂静之声,老僧无言以答,只让诗人看到飘散在空中的纸幡,并伴随着微风轻轻飘落,最终落在尘埃之中。“不如彻此方解脱,菩提明镜何为哉”,最后两句诗人以禅宗语“菩提明镜”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于老僧所追求的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菩提”是梵语Buddha音译的意译词,本义为觉悟、智慧。“明镜”则是佛教中用以比喻心性的镜子,这里指代修行人的内心世界。

【答案】

蟠龙老僧凯南仲,平生信实无嫌猜。

袒肩不倚薝卜树,结跏应坐莲花台。

我来问信默无语,纸幡漠漠飞尘埃。

不如彻此方解脱,菩提明镜何为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