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元夜心暗惊。忆当年、诸老放情。对芳景、张灯火,画堂深、箫鼓到明。
乌衣巷口东风在,甚而今、春草乱生。试检点、繁华梦,有梅花、曾见太平。
【注释】
元夜:指元宵节。诸老:指作者的朋友王公贵族们。张灯火:张挂灯笼。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乌衣巷口:东晋时,乌衣巷住有王导等世家大族,故以“乌衣”为名。今已改为南京大学所在地。东风:春风。梅花:在诗中指梅花的盛开,也借指作者的抱负。太平:指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代,这里用反语。
【赏析】
《恋绣衾·重阳》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一首词。此词上阕追怀往昔之游宴,下阕感慨今宵之不遇,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深慨叹。全词融情入景,意境幽深,语言清丽,耐人寻味。
“重逢元夜心暗惊”,首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元夜”即元宵节,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称元宵节为“上元节”、“灯节”、“灯夕”、“元夕”等。据《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宋代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元宵节都要放花灯、燃火炮,热闹非凡。本词中的“重阳”是指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古人称此节为登高节。登高是为了避秋寒,此时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常在这一天赏菊。因此,重阳节和重阳节的菊花,也是词人心中难以忘怀的往事。“重逢”表明词人对这两个佳节都曾经经历过,而这一次又恰逢中秋佳节,自然更令他感到惊喜和意外;“重逢元夜心暗惊”,则表现了词人的复杂心情。“忆当年、诸老放情”三句,写当时的情景。“诸老”指词人的朋友王公贵族们,他们都是当时的达官贵人,词人对他们非常熟悉。“放情”指纵情畅饮,尽兴游乐。“对芳景、张灯火”两句,描绘出当时欢乐的场景。“芳景”指美好的景色,“灯火”则指明亮的灯火,两者结合,便形成了一幅繁华热闹的节日画面。“画堂”是华丽的厅堂,“箫鼓”是吹打乐器,“到明”则是通宵达旦地欢庆。
下阕“乌衣巷口东风在,试检点、繁华梦”两句,转入对现实的感受。“乌衣巷”本是东晋时期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一个地名,因居住着王导等世家大族,故以“乌衣”命名。后来,这个地名被用来泛指南京地区。“乌衣巷口东风在”,是说词人在乌衣巷口看到春风正在吹拂。“甚而今、春草乱生”三句,则是词人感慨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表现。“甚而今、春草乱生”一句,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太快,又是感慨世事变幻莫测。“曾见太平”三句,则是词人抒发自己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曾见”是“曾经见到”的意思,“太平”是安定、繁荣的时代。在这里,词人实际上是以反语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全词融情入景,意境幽深,语言清丽。上阕主要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下阕则抒发了现实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词既有对过去的美好记忆的怀念和留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和执着。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既深刻又富有哲理,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