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船鹦鹉洲。题诗黄鹤楼。金谷铜驼梦,湘云楚水愁。
少年游。好怀依旧,故人还在不。

【注释】

剩船:停泊在鹦鹉洲的小舟。鹦鹉洲:即樊山,在今湖北武汉西南。黄鹤楼:旧址在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三国时建,唐代屡毁屡建。金谷铜驼梦:指晋石崇、潘岳等豪奢生活,事见《晋书·石崇传》。湘云楚水愁: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句意,以喻愁怨。故人:指作者的朋友。

【赏析】

此词借怀人抒写自己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

“后庭花”,又名《浪淘沙》、《忆江南》,是唐代教坊曲名,本为南朝陈后主所制。唐玄宗时教坊曾将其改名为《浪淘沙令》,因声调凄婉动听,所以后来便用它来入乐演唱了。这首词即是仿照唐教坊曲调所作的《浪淘沙令》。

“剩船”一句,承上启下。词的开头就点明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剩船”,即小舟空载归来。“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东南。据传说,这里是祢衡投江的地方,也是李白赋诗的地方。

“题”字承上启下。“黄鹤楼”,“题诗”,都承接上文。黄鹤楼是古迹,相传三国时代建有三层木楼,传说曾有道士乘鹤飞过,故称黄鹤楼。《世说新语·容止》:“(王)公(恺)入竹亭中坐,啸咏良久。左右皆叹美:‘处风尘犹作清归计,惜此地偏匪名流。’”这里化用其意,暗寓怀人之意。“黄鹤楼”又点出地点,与“鹦鹉洲”相映。

“金谷”、“铜驼”,都是晋代富豪贵族聚居之地。据《晋书·石崇传》:“(石)崇尝与先贤子重齐名,皆被乡里称为‘金谷祖’。或谓之‘石氏三珠’,谓沧海、落星、博陵也。”这里用以比喻富贵繁华的生活。“铜驼”,即铜驼陌、铜驼路,都是晋都洛阳街巷的名字。

“梦”,字承上启下。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泛泛地说:“晋时的豪华生活已经如梦境般地消失了”。但实际却另有一番滋味:那金谷、铜驼之梦,正是作者所怀念的旧时欢乐生活;而如今,则只能以“梦”来自慰而已。

这两句,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下片,由“金谷铜驼梦”生发,进一步抒发怀人的情思。“湘云”一句,紧接前句而来。湘妃泪下,舜帝悲愁的故事,见于《九歌》。《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意思是说:湘君降临于长江北岸的一块沙滩之上,眼望着茫茫水面,满怀愁苦之情。作者借用这个故事,既点出了“湘云”的出处,又烘托了湘君的哀怨之情。

“楚水”,即汉水。这里借以表示自己的愁思之广。屈原《九章·涉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思是秋风吹起洞庭湖的波浪,树叶纷纷飘落下来,诗人伫立在江边,眺望远方,心中充满愁苦之情。这里的“愁”,也正同“梦”一样,是作者所怀念的过去美好生活的象征。

“少年游”,即《浪淘沙令》的题目。词人说:“少年游”,是说他的游兴仍然不减当年,可是故人却不在了。“好怀”,即美好的情怀。这里是指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结尾二句,由怀人转入自叙。“少年游”,是说自己少年时候的游兴仍然不减当年,而“故人”,则是指作者的朋友。“好怀依旧,故人还在不在?”这是词人对朋友的询问和对往事的回忆。

此词通过描写词人游兴未减的情景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全词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优秀的怀人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