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西抵古并州,千里迢迢亦壮游。
出将承平忘习气,求贤尺一贵林丘。
披沙思见河东赋,佩印空惭季子裘。
文物低昂占世运,谁能借箸为前筹。
【注释】
河东试院即事三首:题下注:时在河北道元帅府。
井陉: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北,是通往古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必经之路。
西抵:向西延伸。
千里迢迢:形容路很远。
出将承平:指出任将帅。承平,太平盛世。
习气:旧的习惯势力。
尺一贵林丘:用尺一之书向贵者求教,得到重视。
披沙:比喻仔细审阅文章。
思见:想看到。
季子裘:春秋时吴国大夫季札的皮袍,相传为美服。
借箸:请人代笔起草公文。
前筹:指计策。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之作,通过描写作者在河北道元帅府任职时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联“井陉西抵古并州,千里迢迢亦壮游。”描绘了作者在井陉西端抵达古并州的壮丽景象。这里的“井陉”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是通往古并州的重要通道。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国家的兴衰。
颔联“出将承平忘习气,求贤尺一贵林丘。”则表达了作者在出仕为将、享受太平盛世的同时,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寻求人才,以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这里的“承平”指的是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而“尺一贵林丘”则是指用尺一封的书函向贵者求教,得到重视。
颈联“披沙思见河东赋,佩印空惭季子裘。”则是诗人在认真审阅文章、思考对策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同古代贤者的皮袍一样,虽然美丽但已经过时。这里的“河东赋”指的是《河东赋》这篇文章,而“季子裘”则是春秋时吴国大夫季札的皮袍,相传为美服。
尾联“文物低昂占世运,谁能借箸为前筹。”则是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思考,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物水平高低,往往决定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然而,要想真正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还需要有能够出谋划策的人才。这里的“借箸”指的是借助别人的智慧和能力来解决问题,而“前筹”则是指计策或策略。
整首诗通过对井陉西抵古并州的情景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出将承平、求贤尺一、披沙思见、佩印空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文物低昂、谁能借箸等思考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