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主讲绣衣君,里塾弦歌到处闻。
石室旧编应入梦,草堂新构更移文。
桥头柳絮飘流水,谷口榆钱缀白云。
千里相望春又暮,坐怀书带有清芬。

【注释】

冠山:山名。在今江西上饶市。

绣衣:古代官服,用五彩丝线织成,象征华贵。

里塾弦歌:指乡间学校。弦歌,弹琴唱歌。

石室旧编:指《石室集》等书籍。

草堂新构:指杜甫的草堂(成都杜甫草堂)。移文:把文章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桥头柳絮飘流水:指杜诗《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谷口榆钱缀白云:指杜诗《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千里相望春又暮:指杜甫诗《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首联写诗人自己为官清正而受人敬重。冠山是山名,主君即指吕侍御。诗人以“绣衣”自比,意谓自己虽无锦绣服饰,但有清廉之德。“里塾”指乡间的学宫,“弦歌”指学童们读书吟诵之声。此联写出了诗人为官的清正与廉洁。

颔联写吕侍御在里塾中教书育人,使弦歌遍于四方。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吕侍御的敬仰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草堂中创作诗文的情景。“桥头柳絮飘流水”暗含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通过对这两句诗的引用,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末联写诗人与友人相隔千里,只能相望而不得相见。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