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波涛,汹涌无涯涘。
危标会其交,拔地相对峙。
何年凿空翠,潇洒见佛寺。
云烟护重阑,蛟龙固灵址。
松风振檐铃,柳露洒窗纸。
雨花古岩空,漱石飞泉驶。
孰知居庸关,有境乃如此。
境幽物色奇,心豁眼无滓。
俯视征途中,车马尘靡靡。
陟高重盘桓,虚轩屡徙倚。
悠然悟真幻,上马复少止。

【题解】

李谷老,名不详,元代诗人。这首诗是作者登居庸关观音寺壁观时所作。

【注释】

青山:指山。如波涛,形容山势高峻、陡峭。汹涌无涯涘:意思是说,青山的气势浩荡,好像波浪一般无边无际。会其交:与它的交点相接。拔地相对峙:从地面拔起,与天相接。何年凿:哪年开凿。空翠:空阔清幽。潇洒见佛寺:意谓佛寺的景致空阔清旷而美丽。云烟:云雾。护重阑:保护着栏杆。蛟龙:神话传说中一种能吐火水的龙。固灵址:坚固灵秀的场所。松风:松林之风。檐铃:寺庙屋瓦上的风铃。柳露:柳树的露珠。雨花古岩:雨水落在岩石上,形成雨花。漱石飞泉:水声在石头上流过,发出漱石声。飙(biāo):疾风。孰:哪里。居庸关:古关口名。有境乃如此:有这样美妙的景色和境界。境幽物色奇:这里是指风景幽美,景物奇特。心豁眼无滓:心胸宽广,眼睛没有污秽。

【译文】

青山似波涛,气势磅礴无边际。

山峦与山峰相连处,巍然挺立如对峙。

何时开凿这座庙宇?它便矗立在这风景秀丽之地。

云雾缭绕着楼台,像蛟龙一样守护着这神圣之地。

松林中传来风铃声,柳树上滴落着晨露。

雨后山间岩石显露出青苔,飞瀑轰鸣声声不绝息。

谁能知道这居庸关,竟有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

这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无一点尘垢。

俯瞰着征途中的车马尘土,我的心情无比平静。

攀登到高处再回头观望,虚阁频频移步徘徊。

悠然自得地领悟了真幻之间的微妙差别,于是上马又停歇片刻。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的是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展现了李谷老登山观景的宏伟情怀。诗中通过对居庸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喜爱,同时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联以“如波涛”比喻青山之高耸入云,气势磅礴;以“汹涌无涯涘”形容其辽阔无垠。这样的描述既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山的雄壮景象,也为后续的描绘打下了基础。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山的雄伟。通过“危标会其交,拔地相对峙”,诗人将山比作一座座独立的山峰,它们相互连接,如同人与人握手,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比喻手法既富有创意,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颈联则转向对佛寺的描绘。“何年凿空翠,潇洒见佛寺?”诗人不禁感叹于这片山水之间竟然隐藏着如此美丽的佛寺。这里的“空翠”一词,既指佛寺周围的景色空灵清幽,也暗指佛寺本身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尾联则转入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云烟护重阑,蛟龙固灵址”,诗人用“云烟”和“蛟龙”来形容佛寺周围的环境,既表现了佛寺的神秘莫测,也体现了佛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松风振檐铃,柳露洒窗纸”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自己在佛寺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诗人将自己置身于佛寺之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

最后两句“雨花古岩空,漱石飞泉驶”则进一步描绘了佛寺周围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雨花”、“漱石”等意象,将佛寺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