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均忠愤不能平,写尽芳兰杜若情。
底事楚烟湘雨外,梅花不肯与骚盟。

【注释】

灵均:屈原。灵均,即“屈平”,指屈原。《离骚》的作者。

忠愤不能平:指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志与报国无门的愤懑。

芳兰杜若情:芳兰,即兰花,古人常用其比喻君子,杜若亦然。这里以芳兰、杜若喻指屈原。

底事:何事?什么事。

楚烟湘雨外:楚烟湘雨,指楚国的风物。这里代指楚国,暗指屈原被排挤出朝廷的不幸遭遇。

梅花不肯与骚盟:梅花,即梅花,古人常借以象征高洁的品格。与骚盟,即与《离骚》结为朋友,这里指与屈原结为知心的朋友。

【赏析】

此诗首联写诗人在屈原《离骚》中看到屈原的忠愤之情,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次联写诗人因感屈原的忠义而自愧不如;末联写诗人因感慨屈原的命运而惋惜自己没有能和屈原结为知己的朋友。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诗人自身的身世感受。

这首诗是诗人在读屈原的《离骚》时有感而作。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遭谗言而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自尽。他在临死前写的《离骚》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君王的忠诚以及他对自己处境的感慨。诗人在读《离骚》的过程中,不禁想起屈原那忠贞不渝、忧国忧民的精神,同时也想到自己现在处境的艰难与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读骚》。

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壮,充满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诗人通过读《离骚》,不仅看到了屈原的忠诚与坚毅,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遗憾。因此,诗人在结尾处感叹道:“梅花不肯与骚盟。”这既是对屈原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情感的真实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