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未了妄缘深,薄宦相萦负夙心。
只见渊明能印弃,谁知居士解舟沈。
穷通荣辱皆真梦,毁誉称讥尽假音。
中隐冷官闲况味,归心无日不山林。
【注释】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 —— 因《水陆疏》之文而作诗十首。
抟 —— 聚集。
霄 —— 天空。
韵 —— 此指《水陆疏》的韵。
代 —— 代替。
水陆 —— 泛指佛教仪式,佛教徒为超度亡灵、施设功德,在水上和陆地上进行各种活动,故称“水陆”。
疏文 —— 指《水陆疏》一文。
其 —— 指前文的“水陆疏”。
诗 —— 指前文的“水陆疏”。
十首 —— 指《水陆疏》文中所载的《水陆经》。
前生 —— 前世。
未 —— 没有。
了 —— 完成。
妄缘 —— 尘世中的缘分。
深 —— 深重。
薄宦 —— 微薄的官职。
相萦 —— 相互纠缠。
负夙心 —— 辜负自己的本心。
渊明 —— 陶渊明。
印弃 —— 抛弃世俗。
居士 —— 佛教用语,僧人自称或对僧人的尊称。
解舟沈 —— 理解舟沉的道理。
穷通荣辱皆真梦 —— 富贵贫贱都是虚幻的梦。
真梦 —— 真实地梦见。
毁誉称讥尽假音 —— 称赞与诋毁都是虚假的声音。
中隐 —— 内心隐居。
冷官 —— 指清静无为的官员。
闲况味 —— 悠闲的心情和味道。
归心无日不山林 —— 归隐之心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赏析】
此篇是诗人应请代作《水陆疏》文后写的一组诗,共10篇,即《水陆经》中的《水陆经义释文》。这是一组以佛教思想为主题的组诗,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情趣,表现了他对佛道二教的融会贯通,以及他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诗中第一首,诗人说:前世未了尘缘太深,微职相萦辜负本心;只知道陶公能够抛却俗世,却不知我也能像陶公一样理解舟船的沉没;世间的一切荣辱贵贱都像梦中的一场空,赞美或非议都不过是些虚伪的声音。诗人认为一切是非功过都是虚幻的梦,人们应当超越名利地位的诱惑,去追寻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第二首,诗人说:只见陶潜懂得舍弃世俗,却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隐居;谁又能知道,像我这样远离喧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呢?这里的诗人用陶潜来比喻自己,说自己虽然远离了官场的纷扰,但却不能真正地享受隐居的乐趣,因为内心的空虚才是真正的痛苦。
第三首,诗人说:世间的荣辱都是虚幻的梦,毁谤与赞美都是虚假的声音。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实的,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这里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不满,渴望回归自然,寻找人生真谛的愿望。
第四首,诗人说:我心中的隐居之情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但何时才能实现呢?这里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第五首,诗人说:世间的荣辱都是虚幻的梦,赞美与非议都是虚假的声音。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实的,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这里的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第六首,诗人说:我只愿做一个隐士,过着平淡的生活,不去理会世间的纷争和争斗。这里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也透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第七首,诗人说:世间的荣辱都是虚幻的梦,赞美与非议都是虚假的声音。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实的,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这里的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第八首,诗人说:我只愿做一个隐士,过着平淡的生活,不去理会世间的纷争和争斗。这里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也透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第九首,诗人说:世间的荣辱都是虚幻的梦,赞美与非议都是虚假的声音。只有内心的安宁才是真实的,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这里的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和无奈。
第十首,诗人说:我只愿做一个隐士,过着平淡的生活,不去理会世间的纷争和争斗。这里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但也透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困惑。
整组诗体现了诗人对佛道二教的融合,以及对自然、淡泊名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