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纸功名未可呈,无心何处不安生。
十年沧海尘空起,百岁黄粱梦乍惊。
旧径既荒松菊在,丹诚不变鬓髯更。
年来渐有升平望,每恨栖鸡半夜鸣。
【赏析】
这两首诗作于元代。作者在元代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知,与宋亡后不仕的林和靖有相似之处。林和靖隐居九疑山,不仕元朝,以种梅为业,自号和靖处士。这首诗即以林逋自况,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第一首诗,“半纸功名未可呈”,写他的功名尚未得到展示。他一心向往林逋的隐逸生活,不愿出仕做官。“无心何处不安生”,是说如果他有心去追求功名,那又怎么会没有心事呢?这里既表现出他对名利的淡薄,也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既有隐逸之志,又有功名之心,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无法安宁,因此说“安生”二字,正表明了他的不安。这两句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它既点出了诗人内心矛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一生仕途坎坷。
第二首诗,“十年沧海尘空起,百岁黄粱梦乍惊。”这是说十年来沧海已成尘,人生百年如梦幻。这里,诗人用沧海变尘、黄粱梦醒这两个典故来比喻自己的仕途生涯。沧海变成尘土,意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化为乌有;人生如梦,意味着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自己对现实失望的情绪,同时也表现了他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第三首诗,“旧径既荒松菊在”,是说自己曾经走过的旧路已经荒芜,但是那些松菊仍然长在。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能够继续坚持理想的信心。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一颗丹心不变,那么即使是在荒废的旧径上,也可以长出松菊。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也表现了他对自己理想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首诗,“年来渐有升平望,每恨栖鸡半夜鸣。”是说近年来自己渐渐有了升平的期望,但又常常因听到乌鸦啼叫而感到痛苦。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稳定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乌鸦啼叫,在这里是象征社会黑暗的,因为乌鸦是夜行性动物,只有在夜晚才会啼叫。所以,乌鸦的啼叫常常被用来比喻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首诗通过对比自己与林逋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