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殊曾复宿,当年聪老可重来。
此山便是真佛窟,何必区区礼五台。
【注释】
聪公:指唐代高僧智觉,字聪公。复宿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山上有寺,为唐代名山之一。复宿:梵语“般剌若”(Prajnaparamita)的简称,意译为“智慧”,即佛性。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赏析】
《送聪公住复宿山》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智觉和尚为主角,表达了对友人重来复宿山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不已。
首句“昔日文殊曾复宿”,回顾了智觉和尚曾经在此地复宿过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过往的回忆和对其再次来到此地的期望。
次句“当年聪老可重来”,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智觉和尚此次重来的期望和欢迎之意。这里使用了“可重来”这一表达方式,既表现了对朋友再次到来的期待,也透露出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第三句“此山便是真佛窟”,则是诗人对朋友复宿山的美好祝愿。这里将复宿山比喻为“真佛窟”,意寓着智觉和尚在这里能够修得正果,成为真正的佛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能够在此地修行成功、成就非凡的祝福。
末句“何必区区礼五台”,则是诗人对朋友此次复宿山的劝慰和鼓励。这里使用了“何必区区”这一表达方式,意寓着智觉和尚不必过于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和礼节,而应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能够放下世俗的纷扰和羁绊,专心修行的期许。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朋友再次来到复宿山的期盼和祝福,以及对其修得正果的祝愿和鼓励。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