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浥宵桂,月满浮云山。遥想山中人,与我身俱闲。
少日曾陪供奉班,流浪三千随百蛮。海水接天看不足,却归万壑听潺湲。
累土成岳谅非艰,蚤服玄英勘大还。金阙玉清名籍在,不应犹自恋人间。
【注释】
奉新县楼:在江西省南昌市。李八百洞:位于奉新县东四十里,相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故里。超然:超脱世俗。
白露浥宵桂:指秋露沾湿了桂花。夜桂:指月亮。
身俱闲:身体都闲适了。
少日:少年时期。供奉班,指当朝侍官。
海水:形容山高。
万壑听潺湲:指群山谷间溪水潺潺。潺湲:水流声。
谅非艰:当然不困难。
玄英:即丹砂,炼丹的材料之一。勘大还:修炼成大仙。玄英、勘大还都是道家用语。
名籍在:名册上有名。名籍,这里指名册或名册。
不应犹自恋人间:你不应该还在人间留恋。应:应该。
【译文】
在奉新县楼上望月,想念浮云山上李八百洞,超脱世俗有怀。
秋天的露水洒在桂花上,满月照耀浮云山。遥想山中人,与我一样都闲适。
年少时曾陪侍皇家,流浪三千随百蛮。海水连天看不足,却回到群山间听溪水潺潺。
积土成山固然不困难,服食丹药修炼成仙也不难。名册上有名并不难,不应还在人间留恋。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至十四年(726)流放夜郎途中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组诗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之时,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也是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其中不乏千古绝唱的佳作。《奉新县楼对月忆山中人》就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第一首写对月而思念李八百洞中的友人,“明月”句用典,出自《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掩明月,恍惚君不来。”第二首写自己早年的游踪和遭遇,“少日”二句用典,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吾与汝亦言而未尝相见,而道可传而不知也。”第三首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海水”句用典,出自《庄子·逍遥游》:“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于是焉天下始皇然而平。”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向往自然的思想情感,同时,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一首写诗人望月而思念李八百洞中的友人,想象友人也在赏月。“超然有怀”,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因为诗人知道,只有像他这样才情横溢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来。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特别是“身俱闲”三字,更是点题之笔,把全诗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首写诗人当年侍宴翰林院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宫廷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自己当年的侍宴情况,中间两句写自己当时的心绪,最后两句写自己后来的境遇,层次井然。“少日曾陪供奉班”,是说自己少年时代也曾侍奉皇帝左右,享受过皇帝的恩宠;“流浪三千随百蛮”,是说后来因得罪权贵而离开朝廷,漂泊江湖之上;“海水接天看不足”,是说大海茫茫无边无际;“却归万壑听潺湲”,是说虽然已经离开了朝廷的繁华生活,但是听到山涧溪水的潺潺流水声音仍然会感到心旷神怡。全诗四句,先写自己的过去,再写自己的现在,最后写自己的将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第三首写自己曾经服食丹药修炼成仙的经历,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精神面貌。“累土成山”一句化用《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话,说明神仙之道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追求的。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自己修成仙道的过程和经历,中间两句写自己修炼成仙后的感受,最后两句写自己对于神仙境界的看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