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虽然已就荒,菊州犹在水中央。
不愁尘外仙无路,窃喜花前醉有乡。
倦鸟也知人去就,狎鸥原识我行藏。
浮游种种真滋味,更索谁教仔细尝。

【注释】

方、菊:地名。菊州,即今江西九江市南郊的湖口县,唐代诗人元稹曾居此。尘外亭,在方城之北。

三径已荒:语出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三径,指通往家门前的小路上杂草丛生,无人行走的三条小路。后以“三径”比喻退隐之所。这里指自己退居湖口的住所。

水中央:指湖口。湖口地处长江中游,故有此称。

仙无路:指隐居生活没有出路。

窃喜花前醉有乡:我虽身居尘外,但能借饮酒作乐,与故乡同乐,心中感到欣慰,故说“窃喜”,意思是“私下里感到高兴”。

倦鸟也知人去就:意谓连疲倦的鸟儿也懂得人们离去的情景。

狎鸥原识我行藏:意谓熟悉我的行为举止的鸥鸟也了解我的去留。

浮游种种真滋味:意思是说隐居生活中的种种乐趣,如浮云游动般自在,真个是滋味无穷。

更索谁教仔细尝:意谓要领略这隐居生活中的各种乐趣,还要向谁请教呢?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作者当时四十七岁。元稹因得罪宦官而遭贬为江陵士曹掾。他到方州任上尉时,曾写下这首七绝自抒感慨。

诗题中的“饮”,是动词,意为饮酒;“菊州”,是方州,在今江西省湖口县,当时元稹曾隐居于此;“尘外”和“酒前”、“花前”一样,都是泛指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方湖”、“菊州”、“尘外亭”三个词组一气呵成,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方湖、菊州,一个位于江南,一个在江湖之中;方湖、菊州,都是诗人曾经隐居的地方,现在诗人又回到了这个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的家乡。诗人用“三径虽荒”和“犹在水中央”来形容这两个地方,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又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诗人虽然身居“尘外”,但是仍然能够“窃喜”于花前酒后的欢乐,这正体现了他追求自由和快乐的人生态度。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世人:只要心怀坦荡、志趣高远、淡泊名利,就能够获得真正的人生享受。这种人生享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是不能用物质条件来衡量和换取的。因此,诗人认为只有像自己这样远离尘世喧嚣,才能更好地体验和享受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它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