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莫观貌,相马不相肉。群经无释辞,熟读意自足。
《易》道微九师,《春秋》散公谷。古今有成言,此论非余独。
诗句原文:
观人莫观貌,相马不相肉。
群经无释辞,熟读意自足。
译文:
《聪仲晦古意廿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观察一个人不应该只看他的外貌,选择一匹好马也不应只看它是否肥壮。 各种经典的文献中并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只要我们熟读这些经典,自然能够领会其中的深意并满足于其中。
注释:
- “观人”指的是观察或评价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和性格等内在素质。
- “貌”指外貌,通常用来作为衡量一个人的第一印象。
- “相马”则是指通过考察马匹的外形和体态来判断其优劣。
- “不相肉”表示不能仅从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强调内在的品质更为重要。
- “群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尚书》等多部经典文献。
- “释辞”指解释词句。
- “熟读”是反复阅读并深入理解的意思。
- “意自足”意味着通过深入学习,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已经足够,无需过多依赖外部的解释。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姚公枢对于观察和评价一个人的看法,他强调观察和评价应该超越表面现象,关注人的实质和内在品质。诗中的“观人莫观貌,相马不相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观点,即不应过分注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内在品质。同时,诗也指出了经典文献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通过熟读可以让人获得足够的智慧来理解世界。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了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深入探索和理解事物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