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精粹,混阳光、一点殷红清绝。上下融和开慧目,跃出心珠凝结。阐化灵明,神光显现,内外相通彻。浮云消散,放开天外心月。
虚无运转孤然,圆明寂照,万古无纤缺。与道同元包象法,物物头头俱摄。遍应诸方,无极太始,混一无分别。古今贤圣,尽归此处休歇。
【注释】
酹江月:在江边祭奠月光,借以抒发感情。
精粹(cuì):精华,纯美。
融和:融合调和。
慧目(huì mù):明亮的眼睛。
心珠:佛教语,比喻本性、佛性或本心。
阐化:阐明教化。
灵明:佛教语,指佛的觉悟。
神光:佛教语,指佛的光明智慧。
浮云散:佛教语,指一切烦恼皆如过眼云烟。
天外心月:佛教语,比喻佛的智慧如天空外的月亮一样皎洁无瑕。
孤然:孤独而高远。
圆明寂照:佛教语,指佛的智慧如明月般圆满明亮,又如寂静无声的禅定,不显声色。
纤(xiān)缺:细小残缺。
象法:佛教语,指佛陀的教诲和形象等。
头头:处处,每一个方面。
遍应诸方:佛教语,指佛陀的教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无极太始:佛教语,指宇宙的起源是无极的,万物从最初的一元中产生。
混一无分别:佛教语,指佛的智慧能融合所有事物,没有差别。
古今贤圣:指历史上的圣贤。
休歇:停止,结束。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颂扬佛法无边的诗作。
全诗共五句,可分为四层来理解:
第一层(前四句),描写月光之美。诗人用“幽微精粹”来形容月光之微妙与纯净,用“殷红清绝”来形容其明亮而又清澈的特点。接着,诗人描绘月光下的景象,仿佛心灵被点亮,犹如心珠凝结。这种景象让人感到宁静、祥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沐浴在月光之下。
第二层(中间两句),强调月光的作用。诗人用“阐化灵明”来形容月光具有启迪人心的功能,用“神光显现”来形容它如同神明一般照亮一切。此外,诗人还强调了月光的普照作用,它如同太阳一般,将万物照亮。同时,诗人也强调了月光对人的洗涤作用,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忘却尘世的纷扰。
第三层(最后两句),赞美月光的无私和伟大。诗人用“浮云消散”来形容月光的强大力量,能够驱散一切烦恼和困扰。接着,诗人用“放开天外心月”来形容月光的无限美好,仿佛它是天上的月亮,永远高悬于天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无比敬仰之情。
第四层(末两句),总结全文。诗人用“虚无运转孤然”来形容月光的神秘和永恒,它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着,诗人用“圆明寂照”来形容月光的完美无缺,它的光辉照耀着万物,使它们显得完美无暇。最后,诗人用“万古无纤缺”来形容月光的永恒不变,无论是古今还是贤圣,都无法改变它的伟大和永恒。
整首诗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