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得顺风,如鸟新插羽。
甓湖五十里,浪破雪花舞。
不知岸势回,欻觉帆力举。
却望烟中竿,参差数家聚。
高沙旧游处,酒贱鱼可煮。
伸眉一笑粲,对面九疑阻。
得非龙爱珠,逞俊挟双橹。
意令明月胎,光焰閟不吐。
我诗初未工,聊用相媚妩。
后朝妙高台,呼云作吴语。

【注】

雪霁:雪停止。

风径高邮:在高邮县的南边有一条大河叫高邮河,从北到南流,经过这里,所以又叫“高邮水”,也叫“高邮路”。

砖塔寺:在县城东南,相传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筑,故又名“王公塔”。

九疑:山名,在今湖南永州境内,湘江流至此折向北转。

龙爱珠:指龙见珠而喜。

媚妩:妩媚娇媚。

【译文】

雪停了后乘着顺风渡过高邮河

乘坐船顺风前进,好像鸟儿刚刚插好了新羽毛

砖塔寺五十里,波浪击破雪花舞动

不知岸势曲折,突然间觉得帆力举得很高

远望烟雾中竹竿,参差不齐排列着数家茅舍

旧游之地是高沙,酒便宜可以煮鱼吃

我伸眉开怀一笑,对面九疑山阻截不了

难道不是龙见了珍珠才高兴的吗?驾双橹逞俊豪

意令明月光华内藏,光芒不能外泄

我诗初学未精,聊用相媚媚你

后来去朝拜妙高峰,向云中呼唤吴声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在苏州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起句写舟行顺风,接着写浪花击岸,再写烟中看岸,最后抒发了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赞美之情。全诗语言流畅,风格清新,有如一幅水墨画。

首句“雪霁”二字,点明时间。次句“风径高邮”,点明地点。“得风”二字又点明此行的目的,即乘风破浪。三、四句写舟行所见,“砖塔寺”即砖塔寺,在高邮县东南,相传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筑。“砖塔”,实指寺中的砖塔。“五十里”,言其距离之远。“浪破雪花舞”,言浪花击打岸边,犹如雪花飞舞。“不知”、“欻觉”,状舟行之快也。这两句看似平常,但细品却意味深长。它写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景,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

五、六句“却望烟中竿”,承上一句而来,写回望烟波浩渺的江面。“参差”,形容竹竿排列不整齐的样子。“却望”,回头看。“烟中竿”,指远处的芦苇或树木。“参差数家聚”,意思是说在这茫茫的烟波中,依稀可见几户人家的竹篱茅舍。“高沙旧游处”,写诗人在高沙的旧时游踪。“酒贱鱼可煮”,写诗人在高沙喝酒的情景。

七句“伸眉一笑粲,对面九疑阻”,写诗人在高沙饮酒时的喜悦心情。“伸眉”、“一笑粲”,都是笑容满面的意思,“九疑”指九嶷山,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县西,湘水发源于此。“阻”,阻挡之意。诗人面对九嶷山,心中喜悦,不禁笑逐颜开。

八、九句“得非龙爱珠,逞俊挟双橹”,写诗人乘船顺风而行,心情畅快。“得非”,意为难道。“龙爱珠”,指龙见珍珠就高兴,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心情。“逞俊”,“炫耀”之意。“挟双橹”,驾双橹,指船夫驾双橹使船行进。“意令明月胎,光焰閟不吐”,写诗人想乘船顺风而行,却又被月光挡住了视线。“意令”即“心令”,心想。“月胎”,指月亮,圆月形状像蛋。“光焰閟”,意为光线无法透出,即月光被遮住了。“不吐”即“不透”。“意令”与“光焰閟”相对,写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最后二句“我诗初未工,聊用相媚妩。”写诗人对自己诗歌水平的自嘲,并表示以后还要努力写作。“我诗初未工”的意思是说自己以前写的诗歌并不高明,“聊用相媚妩”则是说自己只是拿诗歌来取悦对方而已。“后朝妙高峰,呼云作吴语”,是说以后去朝拜妙高的山峰,并且在那里大声呼唤着吴地的声音。妙高寺在江苏常熟市西北,因晋僧竺法汰在此结庵而得名。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名慧聚寺,宋真宗咸平五年又改为妙高峰寺。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意境清幽,情感真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