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生携客来,谒我蓬蒿里。
轩轩抗尘俗,不知谁氏子。
所主吾既贤,伊人亦云喜。
探怀出新图,一语烦举似。
蹇予不能文,三请意未已。
溪山有素期,入眼尽其美。
层云蔽重渊,万木夹两涘。
飞流泻绝壑,千丈垂幅纸。
馀霏散如雾,点滴乱纷委。
何物窍其傍,相传龙所止。
庙貌寄空山,何代为经始。
年深祭血乾,乱久谁复祀。
威灵昔所闻,对面隔千里。
诚通感必应,虽远犹在迩。
巍巍窟宅尊,安卧久不起。
何当洗甲兵,倒挽豳溪水。

蒲城董公余素不识其何如人也一日袖横轴所谓龙窝图者同仲坚来过而以诗见谒余雅不能文诗尤非所长者加之老病日久纵不避拙恶亦安能为他人摧肝肾耶渠请益坚余重违封意且念其勤姑因所见以叙之云耳

注释:蒲城董公我素不相识,一天他带着他的客人来访,并给我看了他画的龙图。我虽然很擅长写作,但这首诗写得很差,这对我来说是一大难题。由于年老病弱,即使不想写也会力不从心。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让我作诗,我只好勉强答应了。

封生携客来,谒我蓬蒿里。

轩轩抗尘俗,不知谁氏子。

所主吾既贤,伊人亦云喜。

探怀出新图,一语烦举似。

蹇予不能文,三请意未已。

溪山有素期,入眼尽其美。

层云蔽重渊,万木夹两涘。

飞流泻绝壑,千丈垂幅纸。

馀霏散如雾,点滴乱纷委。

何物窍其傍,相传龙所止。

庙貌寄空山,何代为经始。

年深祭血乾,乱久谁复祀。

威灵昔所闻,对面隔千里。

诚通感必应,虽远犹在迩。

巍巍窟宅尊,安卧久不起。

何当洗甲兵,倒挽豳溪水。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诗人对一位画家拜访的情景和对其画作《龙窝图》的赞赏与感慨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描绘了画家与诗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首句“蒲城董公余素不识其何如人也”表明诗人对董公的不熟悉,但董公的到来却给他带来了惊喜。次句“轩轩抗尘俗,不知谁氏子”则展现了董公超然世外、高洁脱俗的气质,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

接下来两句“所主吾既贤,伊人亦云喜”,进一步描绘了董公对自己的喜爱之情。而诗人对此也感到欣慰,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擅长写诗,所以能够得到董公如此欣赏,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

接下来的诗句却让人感到意外:“蹇予不能文,三请意未已。”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无法写诗的无奈和自嘲。但也正是这种自嘲,让整首诗显得更加真实、自然。

接下来的句子“溪山有素期,入眼尽其美”则是对董公画作的赞美。这里的“溪山”指的是画中的山水,“素期”则是指画的主题。《诗经·大雅·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维此文王,昭昭上帝。”这里的“文王”指的是古代的一位贤明君主,这里用来比喻董公的作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对这幅画作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董公的敬佩之情。

接着两句“层云蔽重渊,万木夹两涘”是对画面背景的描述。这里的“层云蔽重渊”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壮观,“万木夹两涘”则表现了树林的茂密繁盛。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幅画作更加生动逼真。

最后一句“何物窍其傍,相传龙所止”是对画作主题的揭示。这里的“窍”指的是洞穴或缝隙,用来形容画家巧妙运用线条勾勒出的洞穴;而“相传龙所止”则是借用了传说中龙居住的地方,暗示画家的作品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价值。

全诗通过对一幅画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董公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感人,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