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凉风发,迢遥送笛声。
只愁江月破,不放野云行。
怨曲人多感,离肠恨易生。
病中催坐起,倾侧若为情。
《病中闻笛》
深夜凉风发,迢遥送笛声。
只愁江月破,不放野云行。
怨曲人多感,离肠恨易生。
病中催坐起,倾侧若为情。
注释:
- 癸酉闰六月十三日夜:即公元763年阴历闰六月十三日。
- 闻:听到。
- 夜病中:指在疾病中的夜晚。
- 只愁:只担心。
- 江月破:江边的月亮被打破。比喻月亮残缺。
- 野云行:野地里的云彩飘荡不定。
- 怨曲人多感:指那些多感伤、善感的人听了容易产生共鸣。
- 离肠恨易生:形容因离别而产生的哀愁和怨恨很容易产生。
- 病中催坐起:在疾病中催促着坐下。
- 倾侧若为情:形容因情感而身体前倾的样子。
赏析:
《病中闻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一个深夜里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深夜凉风发”,描绘了深夜时分,一阵凉风拂过的景象。这里的“发”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吹拂,还带有些许凄凉之意,暗示着诗人身处异地,感受到的孤独与寂寞。
第二句“迢遥送笛声”,进一步描绘了笛声的传播方向和范围。“迢遥”一词,用来形容笛声传得很远,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这不仅表现了笛声的悠扬动听,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遥远和孤独。
第三句“只愁江月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月亮常常被用来象征团圆和美好,但在这首诗中,诗人却担心月亮会破碎,这象征着自己与亲人的分离和无法相聚的痛苦。
第四句“不放野云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野云行,即自由的飞行,不受束缚。这里暗示了诗人渴望能够像野云一样自由飞翔,远离这片充满忧愁的土地。
最后两句“怨曲人多感,离肠恨易生”和“病中催坐起,倾侧若为情”,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诗人通过描述那些多感伤、善感的人听了笛声后容易产生共鸣,以及自己在疾病中因为听到了这悠扬的笛声而感到身体前倾、情感波动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无法释怀的离愁别绪。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深夜里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