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明老桧高百尺,十亩苍寒浸苔石。
虬枝偃如东向松,霜皮惨若西来柏。
金陵王气当时夸,落日江村啼乱鸦。
璧月满天清夜静,玉箫吹落后庭花。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静安八咏录五赤乌碑
祯明老桧高百尺,十亩苍寒浸苔石。
虬枝偃如东向松,霜皮惨若西来柏。
金陵王气当时夸,落日江村啼乱鸦。
璧月满天清夜静,玉箫吹落后庭花。
注释与赏析:
- 祯明老桧高百尺,十亩苍寒浸苔石。
- “祯明”指代某个具体的朝代或历史时期。“老桧”是指年代久远的古树,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流逝。“百尺”形容其高大挺拔,“苍寒”描绘了它历经沧桑后依然坚韧不拔的姿态。“浸苔石”意味着树干上长满了苔藓,这些苔藓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增添了几分古朴和沧桑感。整体而言,这句诗通过描写一株古老的桧树,展现了时间的厚重和历史的积淀。
- 虬枝偃如东向松,霜皮惨若西来柏。
- “虬枝”指的是弯曲盘旋的树枝,形象地描绘了桧树的形态特征。“偃如东向松”比喻桧树像东方的松树一样低垂,可能因为年岁已高,无法再挺拔向上。“霜皮”指树木表面覆盖的霜雪,暗示着季节更迭中的寒冷。“惨若西来柏”则是比喻桧树的树皮如同来自西方的柏树,同样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这句诗通过对桧树形态和表皮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岁月磨砺后的坚韧和沧桑之美。
- 金陵王气当时夸,落日江村啼乱鸦。
- “金陵”指的是今天的南京,历史上曾是帝王之都,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王气”是指这个地方曾经有过的繁荣昌盛和帝王之气。“当时夸”说明在那个时候,这里的文化和地位得到了世人的赞誉。“落日江村啼乱鸦”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边村落的景象。乌鸦的叫声似乎在诉说着离别和哀愁,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对比金陵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萧条,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感慨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
- 璧月满天清夜静,玉箫吹落后庭花。
- “璧月”即明亮的月亮,用来形容夜晚月光皎洁明亮。“满天”则强调了月亮的广阔无垠。“清夜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没有喧嚣和纷扰。“玉箫吹落后庭花”则以玉箫声为引子,营造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落后庭花”意味着音乐之声仿佛能够穿透花瓣,飘散到庭院深处。这句诗通过月光、玉箫和庭花的组合,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夜晚场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静安八咏中五赤乌碑的具体描写,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力。首句通过对比老桧的高矮和苔石的苍凉,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和岁月沧桑的感觉。次句通过对虬枝和霜皮的形象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沧桑感并赋予了桧树更多的情感色彩。第三句利用金陵王气这一历史典故,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四句则通过描绘落日江村和乱鸦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沉的氛围。最后两句则以璧月和玉箫为主要元素,营造出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自然的清新感,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