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离群一老夫,悲歌谁与和乌乌。
柴门尽日不难闭,俗客如今亦已无。

注释:在壬辰年丧乱中,一个老人孤独地生活着。悲壮的歌声没有人和声伴唱。

柴门整天都不需要关闭,如今的俗客也已经没有了。

赏析:此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写于成都草堂时。“壬辰岁”即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定居下来。此诗就是他定居后写的一组七言绝句,每首八句。这组诗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第一首写诗人居处之幽静。诗人以“老夫”自比,说自己是“一老翁”。这里用典,“比屋皆煨烬”出自《左传·昭公三年》,指“国都之内,室家皆尽,无所隐藏”,形容战火遍及,百姓流离失所。“区室幸存”出自《诗经·大雅·抑》,《抑》为《大雅》之一篇,其中说:“不显亦忧,凡百君子,莫不令闻”,“遗我乎!维彼南山,尚德无毁。”意为不要让我忧心忡忡,所有的君子,没有不听到我的呼唤。“幸存”在这里指房屋残存。“自扁曰傲轩”出自汉扬雄《法言·渊骞》,意思是说“吾有傲世之名,而无夸矜之行”。“因题八首”表明这是诗人的即兴之作。

第二首写诗人对世事的看法。“乌乌”是鸟鸣之声,也作“呜呜”。《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胡不万年?”意为鸿雁远去,它的鸣叫声多么悲凉。杜甫在这里化用此意,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情。“谁与和乌乌”即没有人和自己的悲鸣相呼应。“乌乌”在这里也有悲苦哀怨之意。

第三首写诗人独居的生活。“柴门”是指简陋的篱笆门或木栅门。“柴门终日不难闭”,意谓只要自己守得住家门,就不必担心外面的纷扰。这里的“不难”也是作者自谦之词。“俗客如今亦已无”即当今的俗客也没有了。这里既指战乱已过,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也指作者已经远离尘嚣,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亦”通“益”,更加。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写的一组诗。从内容上看,它表达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孤寂和落寞之情;而从形式上看,它则体现了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成熟。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