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凡同有身,饮食必藉器。
如来制石钵,匪特传法嗣。
偶因受馀光,相承成旧事。
遂令后代争,纷纷起嗔戾。
我愿过量人,要识拈花意。
【解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赠友诗。全诗以“钵”为题,通过描绘释迦牟尼佛制石钵的情景和历代高僧持钵之俗来表达自己对佛教的崇敬之情及对僧人持钵的讽喻之意。
首联点题,说明钵与人的关联密切。
颔联承上启下,写钵的来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因有弟子多,而受其徒众多,于是便制石钵以传法。这里既表明了钵的来源,又表明了佛法的传承,同时也暗含了僧人持钵的原因。
颈联承接前文,进一步展开写钵的用途。由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众多,所以后来人们就效仿他的做法,用钵盛饭施食给众生吃。这里既说明了钵的用途,又暗示了僧人持钵的目的,同时也表达了僧人对众生的关爱。
尾联总结全诗,指出僧人持钵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吃,而是希望众生能够理解佛法,领悟佛陀所传达的深意。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僧人持钵行为的理解和肯定,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崇敬。
【答案】
译文:
圣人和凡人的身体是一样的,饮食必定需要器皿。
如来祖师制作了石钵,不仅为了传授佛法,更是为了教化世人。
偶尔因为受到佛祖的余荫,才相沿成风俗,让后人争夺着争抢。
我希望能超越一般人,要懂得拈花微笑的玄机。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首联点出“钵”字,说明钵与人的关联密切。颔联承上启下,写钵的来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因有弟子多,而受其徒众多,于是便制石钵以传法。这里既表明了钵的来源,又表明了佛法的传承,同时也暗含了僧人持钵的原因。
颈联承接前文,进一步展开写钵的用途。由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众多,所以后来人们就效仿他的做法,用钵盛饭施食给众生吃。这里既说明了钵的用途,又暗示了僧人持钵的目的,同时也表达了僧人对众生的关爱。
尾联总结全诗,指出僧人持钵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吃,而是希望众生能够理解佛法,领悟佛陀所传达的深意。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僧人持钵行为的理解和肯定,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崇敬。
全诗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语言平易通俗,感情真挚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