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茅屋沧江边,屋头高树云相连。
秋声六月常在座,仿佛两耳闻钧天。
朅来城市住未久,已觉尘埃满衣袖。
高堂素壁忽见画,风雨如闻龙怒吼。
忆昔刘郎多好奇,七尺长身玉雪姿。
眼中为惜栋梁具,笑倩杨昭图画之。
杨生好画亦成癖,醉墨淋漓不停笔。
远山近水漫涂抹,铁干虬枝俨行立。
一时清致俱寂然,惟馀此画人间传。
精神恍惚夺造化,意象惨澹含云烟。
吁嗟二公不复见,把玩令人竟忘倦。
老夫白发已如此,往事悠悠泪如霰。
【题杨文昭为刘敬思画】
我家茅屋沧江边,屋头高树云相连。
秋声六月常在座,仿佛两耳闻钧天。
朅来城市住未久,已觉尘埃满衣袖。
高堂素壁忽见画,风雨如闻龙怒吼。
忆昔刘郎多好奇,七尺长身玉雪姿。
眼中为惜栋梁具,笑倩杨昭图画之。
杨生好画亦成癖,醉墨淋漓不停笔。
远山近水漫涂抹,铁干虬枝俨行立。
一时清致俱寂然,惟馀此画人间传。
精神恍惚夺造化,意象惨澹含云烟。
吁嗟二公不复见,把玩令人竟忘倦。
老夫白发已如此,往事悠悠泪如霰。
解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赞美杨文昭的画作,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下面将对每一部分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段:我家茅屋沧江边,屋头高树云相连。
注释:描述家中简朴而又靠近江边的住所,屋头的高树与天空相连。
第二段:秋声六月常在座,仿佛两耳闻钧天。
注释:即使身处六月炎炎之中,也能听到如同来自九天的美妙声音。
第三段:朅来城市住未久,已觉尘埃满衣袖。
注释:刚来到繁华的城市生活不久,就感觉到了城市的灰尘覆盖了衣袖。
第四段:高堂素壁忽见画,风雨如闻龙怒吼。
注释:突然之间看到墙壁上有了画作,仿佛听到了狂风暴雨中的龙在怒吼。
第五段:忆昔刘郎多好奇,七尺长身玉雪姿。
注释:回忆起年轻时的刘郎(可能指作者的朋友或前人),他身材高大、气质如同美玉般洁白。
第六段:眼中为惜栋梁具,笑倩杨昭图画之。
注释:为了珍惜栋梁之材而感叹,希望像杨昭(可能是指画家)一样,能够画出这样的作品。
第七段:杨生好画亦成癖,醉墨淋漓不停笔。
注释:杨生(杨昭)非常喜欢画画,这种爱好甚至达到了成瘾的程度,他的笔墨淋漓挥洒,停都停不下来。
第八段:远山近水漫涂抹,铁干虬枝俨行立。
注释:描绘了一幅远山近水的画面,用笔随意涂抹,但仍然生动自然,仿佛树木的铁杆和虬枝在画面中直立行走。
第九段:一时清致俱寂然,惟馀此画人间传。
注释:一时之间,所有的宁静都被这幅画所取代,其他的画作都显得黯然失色。这幅画成为了世人传颂的佳作。
第十段:精神恍惚夺造化,意象惨澹含云烟。
注释:整幅画作让人的精神恍惚,仿佛有超脱世俗的力量,意象悲壮而深远,充满了云烟般的朦胧感。
第十一段:吁嗟二公不复见,把玩令人竟忘倦。
注释:感叹这两位前辈艺术家已经无法再见了,反复欣赏他们的画作让人忘记了疲倦。
第十二段:老夫白发已如此,往事悠悠泪如霰。
注释:自己已是满头白发,回想起往事,不禁泪水如霰般落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通过对画作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他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