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读《治安策》,今谒太傅祠。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
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
汉文称令主,逆耳犹见遗。如逢昏与暴,杀人固其宜。
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褰帟拜遗像,流涕满裳衣。

谒贾傅庙

过去读《治安策》,现今谒太傅祠。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

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

汉文称令主,逆耳犹见遗。如逢昏与暴,杀人固其宜。

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褰衣拜遗像,流涕满裳衣。

注释:

谒贾傅庙:祭拜贾谊(贾傅)的庙宇

昔读《治安策》:过去读过《治安策》这篇文章

今谒太傅祠:现在去祭拜太傅祠

骨鲠:正直不阿

如此:这样

英灵:英烈的英魂

吊原宁:哀悼原宁(指贾谊)

有感:有所感触

赋鵩:写《鵩鸟赋》(赋即古代的一种文体,用文词来描绘事物)

直士:忠直之臣

多放斥:受到很多排斥

佞人:巧言令色的小人

令主:贤明的君主

逆耳:违背人的心意

遗:遗留下来

如逢:假设

昏与暴:昏暗和残暴的人或事物

流藻:流水中的藻类植物

流:顺水而行,这里比喻贾谊的清白之志

荐:进献,祭祀用的谷物

明粢:祭祀用的精米

褰衣:提起衣服

遗像:遗容,即遗像

裳衣:下衣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维当时任监察御史。诗中通过祭拜贾谊庙的描写,表达了对贾谊忠诚耿耿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朝政上直言敢谏、不畏强权的性格特征的崇敬之情。

首联“昔读《治安策》,今谒太傅祠。”两句交代了作者祭拜的原因。“昨读”指的是作者之前读过关于贾谊的《治安策》,而“今谒”则是指作者亲自到访祭祀的地方——太傅祠。这两句话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作者祭拜的原因和动机。

颔联“骨鲠有如此,英灵或在兹。”两句则是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和精神风貌的赞美。“骨鲠”指的是刚直如骨般坚硬,“如此”表示非常,“英灵”指的是英烈般的精神,“或在兹”则是指在此地,也就是说贾谊的精神依然存在。这两句话通过对贾谊形象的赞美,表达了对贾谊精神品质的崇敬之情。

颈联“吊原宁无感,赋鵩终有疑。”两句则是对贾谊遭遇的感慨。“吊原宁”指的是吊唁原宁(贾谊),“无感”表示没有感触,“赋鵩”指的是写《鵩鸟赋》,“终有疑”则是指最终产生了疑问。这两句话通过对贾谊遭遇的感慨,表达了对贾谊命运的同情以及对他遭遇的不解。

尾联“直士多放斥,佞人每高驰。”两句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直士多放斥”指的是忠直之臣被排挤打击,“佞人每高驰”则是指奸佞之人不断得势。这两句话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以及对正义的呼唤。

最后一句“湘江有流藻,可以荐明粢。”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湘江”指的是湘江流域,“流藻”指的是流动的水草,“粢”则是一种祭祀用的谷物。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湘江流域的水草可以用来祭祀,而贾谊的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这一句话以象征性的方式结束了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贾谊精神的崇敬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