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出建德门,暮宿居庸关。
风鸣何萧萧,月出何团团。
短辕驻空野,悲笳生夕寒。
我本吴越人,二年客幽燕。
幽燕非我乡,而复适乌桓。
前登桑干岭,西望太行山。
太行何盘盘,欲往愁险艰。
寓形天壤内,忽如水上船。
昨日东海隅,今夕西江边。
役役何所求,吾将返林泉。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和理解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赏析。注意从炼字、手法、意境等角度作答。解答此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晨出建德门”中的“建德门”,指建德县的城门,即今北京市怀柔区境内的北房店村西头。建德门是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后所建,为京师北面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暮宿居庸关”,居庸关在今北京昌平县西北。据《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载:居庸关城高十丈,底阔八丈有余,有瓮城四座。这里用两个地名表明自己由北向南行进的方向。“风鸣何萧萧,月出何团团。”“萧”指风声,“团”指月亮。诗人以一“何”字领起两句,把风声、月色拟人化,形象地表达了旅途中所见景象。这两句写景生动传神,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愁的氛围。“短辕驻空野”,句意为:车马停靠在旷远的原野上。“悲笳生夕寒”,句意:傍晚时分吹起了悲凉的笳声。“我本吴越人”五句,写诗人的身世遭遇。“吴越”,泛指江浙一带地区。“二年客幽燕”,指两年来在京城做官。“幽燕非我乡”,“幽燕”,指今北京市一带。“非我乡”指作者并非出生在这个地方,而被迫离开故土,来到异地。“而复适乌桓”。“复”,又,再次。“乌桓”,古代北方民族名,居住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前登桑干岭,西望太行山”二句,写诗人攀登桑干岭,眺望太行山的壮美景色。“桑干”、“太行”,均是地名。“桑干”即桑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西管涔山,流经朔州、忻州等地,注入内蒙古大青山南麓黄河支流。太行,又称“太行山东侧”,在山西省西北部,横亘于晋冀两省之间,东接华北平原,西峙太行山脉,为黄河南岸与太行山西翼之间的分水岭。“太行何盘盘”,句意:多么崎岖不平啊!“盘盘”,曲折盘旋的样子。“欲往愁险艰”三句,抒写诗人对前途命运的忧思。“寓形天壤内,忽如水上船”,意思是说,我寄身于天地之间,如同水上漂浮着的小舟,飘荡不定。这两句写诗人身处困境仍能保持高洁的节操;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孤寂、惆怅。“昨日东海隅,今夕西江边”二句,诗人自比游子。“东海隅”,指东海之滨,即海边;“西江边”,指西边的江边。这两句写诗人的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役役何所求”四句,抒发归隐林泉的愿望。“役役”,奔波忙碌的样子;“役役何所求”,意思是说:奔波劳碌是为了什么呢?“吾将返林泉”,意思是说我要回归到自然的怀抱里去了。“返”字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强烈愿望。
【答案】
早晨从建德门出发,晚上住宿在居庸关,风声凄厉,月光皎洁,我在荒野中停留,夜晚吹响了悲凉的胡笳。我本来是吴越人,两年来客居幽燕,幽燕不是我的故乡,我又回到乌桓。昨天还在东海边上,今晚已经来到了西江边,奔走忙碌是为了什么呢?我想要返回到林泉之中去隐居。
译文:
早晨从建德门出来,傍晚又住宿在居庸关,听着风声凄厉,看着月出皎洁,我在荒野中徘徊,夜里吹响了悲凉的胡笳。我本是吴越人,两年前来到幽燕做官,幽燕不是我的故乡,我又回到乌桓。昨天还在东海边上,今晚又来到西江边,奔波忙碌为了什么呢?我想要返回到林泉之中去隐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元二十四年春正月,李邕奉诏入京担任太子詹事。李邕曾因直言进谏得罪过权相李林甫,因此被贬为北海郡司马。这次入京是应诏任官,所以诗中有“建德门”“居庸关”。诗的前半部分写诗人旅途中所感所闻,后半部分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