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虚结构,松风起四檐。
遂令秋满屋,何用昼垂帘。
蔽日云常在,当窗雨不沾。
翛然无限意,丛竹净相兼。
诗句注释:
- 风棚 - 一种用竹子搭建的简易房屋,通常在山间或野外使用。
- 虚结构 - 表示风棚是空的,没有固定的支撑。
- 松风起四檐 - 风吹过竹制风棚时,松树般的竹叶随风摇曳的声音。
- 遂令秋满屋 - 秋天的气息充满整个空间。
- 何用昼垂帘 - 白天不用拉上窗帘,因为屋内充满了自然美景。
- 蔽日云常在 - 云朵常常遮蔽阳光。
- 当窗雨不沾 - 即使下雨,雨水也不会淋湿窗户。
- 翛然无限意 - 这种自然的景象让人感到宁静和自由。
- 丛竹净相兼 - 竹林与小屋相映成趣。
译文:
百尺高的竹制风棚空旷地悬挂在空中,随着风吹动四角。
这足以让秋天的景色充满屋子,为何还要在白日里拉着帘子呢?
天空中的白云常在,挡住了阳光,而窗户外的雨水也不沾湿。
这里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周围环绕着整齐的竹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之中,利用自然的美景来度过日常的生活。诗中通过“风棚”“虚结构”等词句,形象地展示了这位隐者所居住的环境——一座无遮无拦的、由竹子构建而成的小屋。这种建筑方式体现了隐士对于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描绘了风棚内外的景象。风从竹梢吹过,发出沙沙声,使得四周充满了秋日的气息。诗人提到“遂令秋满屋”,意味着风棚内的一切都被秋色包围,无需外界的装饰也能展现出秋天的美。
接下来两句“何用昼垂帘”和“蔽日云常在”,则是对自然景象的高度赞美。诗人通过对比白天和夜晚的不同状态,表达了自然景观的恒久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最后两句“翛然无限意,丛竹净相兼”则深化了对隐士生活态度的表达。这里的“翛然无限意”可以理解为隐士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而“丛竹净相兼”则描绘了周围自然环境的优美,竹林与小屋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对风棚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