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巴山雨,曾题华步秋。
儒官虽寂寞,公子是风流。
即拟同吴咏,焉知效楚囚。
江南新作赋,寄尔恐添愁。

【注释】

1.钱德钧:字子美,唐代诗人。

2.巴山雨:指作者与友人相聚的场所,位于四川巴中一带。

3.华步秋:指作者在华州时所题的《秋思》诗。

4.儒官:指作者在华州任职时的官职,儒官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儒学为职事的官员。

5.公子:指作者在华州任职时的官职,公子也是古代一种以儒学为职事的官员。

6.吴咏:指作者在华州任职时所做的《咏物赋》。

7.效楚囚:指作者在华州任职时所作的《咏物赋》中有“楚囚”一词,暗示自己的处境如同楚国被俘的囚犯一般。

8.江南新作赋:指作者在江南地区所作新的赋文作品。

9.恐添愁:担心这些作品会让读者感到更加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德钧寄给吴中诸友的六首诗中的一首。全诗通过对巴山雨、华步秋、儒官、公子等元素的描绘和对吴咏、效楚囚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之感。

第一句“共话巴山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在巴山雨中的情景。第二句“曾题华步秋”,则是指诗人在华州(今陕西省华县)时所留下的诗句。这两处地点的设定,既表明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又为下文的情感表达做了铺垫。

“儒官虽寂寞,公子是风流。”这两句诗则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描写。虽然身为儒官,但他的生活却显得寂寞;而作为公子,他却又充满了风流。这种对比的描绘,既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又体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接下来两句“即拟同吴咏,焉知效楚囚。”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原本打算与朋友一同赞美秋天的美,但是却不知道他们会变成楚囚。这里的“吴咏”和“效楚囚”都是比喻,分别代表了自己的创作成果和朋友的处境。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们遭遇的同情和担忧。

最后一句“江南新作赋,寄尔恐添愁。”则是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江南是诗歌创作的中心地带,而新作的赋文作品则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然而,他担心这些作品会让人们感到更加忧愁,于是选择将它们寄给朋友们,希望能够减轻他们的烦恼和痛苦。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唐代诗歌注重抒情的特点,以及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