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流晴灌菊,陟巘昼扪萝。
地僻经行少,心闲兴趣多。
瘦筇县树底,坏衲晒岩阿。
清盥无馀事,因笺证道歌。
注释:
接流晴灌菊,陟巘昼扪萝。
地僻经行少,心闲兴趣多。
瘦筇县树底,坏衲晒岩阿。
清盥无馀事,因笺证道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静坐冥想的生活状态。第一句“接流晴灌菊”,描述了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灌溉菊花的情景;第二句“陟巘昼扪萝”,描绘了作者攀爬山崖,触摸青藤的情景;第三句“地僻经行少”,表达了由于地点偏僻,经过的人较少,增添了一种宁静的氛围;第四句“心闲兴趣多”则表达了因为内心平静,所以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兴趣。
作者转向自己的行动,第五句“瘦筇县树底”,“瘦筇”是形容手执的拐杖,“县树”指的是靠近县城的树木,这两句描述的是作者在树下用拐杖行走的样子,表现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第六句“坏衲晒岩阿”,“坏衲”是一种破旧的袈裟,“晒岩阿”则是在岩石上曝晒衣物,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在岩洞中晒衣的场景,表现出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句“清盥无馀事,因笺证道歌”,描述了作者在洗澡后无事可做,于是写下了一首证道歌,表达出他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描述作者在山中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佛法的信仰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