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柳栽桃总是春,兴亡千古一沾巾。
只评隐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晋人。
年号记曾题甲子,儿孙肯使识君臣。
南阳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问津。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种柳栽桃总是春,兴亡千古一沾巾。
  • 注释:种植柳树和桃树总能让春天到来,但国家兴盛或衰败,历史长河中只有一瞬即逝的辉煌或哀伤(沾巾)。
  • 赏析:这句诗以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来隐喻国家的繁荣与衰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
  1. 只评隐者非仙者,莫悟秦人即晋人。
  • 注释:只看到隐居的人不是神仙,没有意识到秦代的人就是晋朝的人,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之辈的批判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 赏析: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人物,诗人强调了时间的连续性和人物身份的转换,暗示了历史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
  1. 年号记曾题甲子,儿孙肯使识君臣。
  • 注释:记录在年号下曾题写“甲子”,但是自己的子孙可能不会明白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传承与现实理解之间差距的感慨。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记载与后代理解之间的差异感到无奈。
  1. 南阳高士空遐想,不向柴桑去问津。
  • 注释:南阳的高洁之士只能空想,不去柴桑寻求帮助或指导。
  • 赏析:诗人用“高士”自喻,表达了自己虽怀有高远的理想和志向,但现实中难以得到认可和支持的失落感。

译文:

  1. 春天种柳树、栽桃花总让人心旷神怡,然而国家兴盛或衰败,历史长河中只有一瞬即逝的辉煌或哀伤。
  2. 只看隐居的人不是神仙,没有意识到秦国的人就是晋国的人,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之辈的批判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3. 记录在年号下曾题写“甲子”,但是自己的子孙可能不会明白这些文字背后的深意,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传承与现实理解之间差距的感慨。
  4. 南阳的高洁之士只能空想,不去柴桑寻求帮助或指导。
  5.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寓言历史兴衰、政治变革,以及个人理想与时代背景的冲突,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