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诏明廷百有馀,一人释褐向江都。
诸生对策无奇语,田窦何曾不喜儒。
注释:我等待诏见明廷已经有一百多天了,一个人刚脱去学生装准备到江都去。各位进士参加对策没有奇特的言论,田氏兄弟怎么不喜欢儒家的学说?
赏析:诗人在诗中回忆自己入仕以来的经历,并以此自谦。“待诏明廷百有馀”,“百有”表示多,即超过一百天的意思,说明诗人等待诏命的时间很长。“一人释褐向江都”一句中的“释褐”是古代官员初任官时穿的衣服,这里指脱下学生服做官,所以“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向江都”表明诗人将要离开京城前往江都任职。
第二句“诸生对策无奇语”,诗人以“诸生对策”为切入点来展开议论,指出许多考生在对策中没有什么新奇的见解。这一句诗中,“诸生”指应进士科试的士子;“策”是对策,即应试者对皇帝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无奇”则表示这些考生的对策缺乏新意、没有创见。这两句话合起来,就形成了诗人对当时考试制度的看法和批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不满情绪。
最后一句“田窦何尝不喜儒”,诗人以讽刺的口吻指出,即使是田氏兄弟这样的权贵人物,也并不真正懂得儒家学问,他们只是喜欢儒学而已。“田窦”指田家兄弟,即田蚡和田胜,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权臣;“岂尝”表示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过儒学。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儒家学问的轻视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