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彬父遗词臣,列戟傍观色怒嗔。
过水曾无归壁日,稽山已有措金人。
石湖留题三绝
陆文圭诗意与赏析
诗句原文:
当年彬父遗词臣,列戟傍观色怒嗔。
过水曾无归壁日,稽山已有措金人。
注释与译文
- 当年彬父遗词臣
- 彬父: 古代对父亲的尊称。
- 遗词臣: 指过去的文人,可能是指作者自己或他人。
- 列戟傍观色怒嗔
- 列戟: 古代军队中的一种防御工事,即在城边或山上设置的金属矛尖朝外排列的兵器。
- 傍观: 站在旁边观看。
- 色怒嗔: 脸色发红,表现出愤怒和不满。
- 过水曾无归壁日
- 过水: 渡过河流。
- 归壁日: 太阳落山的时刻,象征事物的终结或结束。
- 稽山已有措金人
- 稽山: 地名,可能是作者所在地。
- 措金人: 放置金子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文圭创作的《石湖留题三绝》中的第三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关键词解析:
- 当年彬父遗词臣: 通过提及“彬父”和“遗词臣”,展现了一种怀旧的情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自己过去成就的回顾和自豪。
- 列戟傍观色怒嗔: 使用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描述,如“列戟傍观”和“色怒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得场景更为生动。
- 过水曾无归壁日: 通过对比自然现象(如水流、太阳)的变化来表达时间无情的主题,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短暂。
- 稽山已有措金人: 此句可能寓意着某种变化或者新生,暗示着无论经历何种变革,总有新的开始和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的情感流露来看,诗人可能经历了某种个人或社会的重大变故,因此通过这样的题材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种创作方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较为常见,常用于通过历史典故反思现实问题,反映个人情感和哲理。
应用价值:
此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其主题和情感也对现代读者有着广泛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此外,这首诗也常被用来教育学生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并应用于现代社会。
陆文圭的《石湖留题三绝》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通过这首诗及其注解,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古代文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以及他如何用诗歌来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现代人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