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古坛主,老至律精严。
洗钵鱼游水,开门鹤入帘。
拾薪供茗具,滴露写经签。
已悟如来意,看花不用拈。
【释义】
寄给开元奎律寺的律师二首。
开元古坛,是唐玄宗时为纪念开元年间而建的祭坛,这里指开元寺,即开元律寺。老至,犹言“到了”,意谓到了老年,对佛律更加精严不苟。洗钵,僧尼洗钵盂、碗等器物以净身,喻指戒律严明。鱼游水,指僧人在寺院中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开门,指僧人从寺院大门出入。鹤入帘,指僧人进香拜佛,有如仙鹤入帘一般庄严祥和。拾薪,拾取柴草作为烧饭之用。供茗具,指僧人烹茶待客。滴露,佛教用语,指滴水成珠般的功德。写经签,指僧侣书写佛经。已悟,已经领悟。如来,佛教语,指释迦牟尼佛。看花不用拈,指看到花朵不需伸手去摘,喻示心外无物,见性自净。
【注释】
开元古坛主:开元古坛,即开元寺。主:主持者。开元寺是唐玄宗为纪念他开元年间所建的祭坛。开元寺,又名开元法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北关街东侧。
老至律精严:到了老年,对佛律更加精严不苟。
洗钵:和尚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这里代指戒律严明。
鱼游水:形容僧徒在寺院如同鱼儿一样自由自在。
开门:僧人进出寺院时通过的大门。
鹤入帘:比喻僧人进出寺院时有如仙鹤进入殿堂,庄严而祥和。
拾薪:指僧人取柴草作为烧饭之用。
供茗具:指僧人烹煮茶水招待客人。
滴露:佛教用语,表示功德。
写经签:指僧侣书写佛经时使用的竹签。
已悟:已经领悟了佛理。
如来:佛教中的教主或神祗,也泛指佛。
看花不用拈:看到花朵不需伸手去摘,喻示心外无物,见性自净。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开元寺的七律诗。全诗紧扣题旨,先由开元寺起兴,然后由开元寺的僧人说起,再进而写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句写开元寺的古老与庄严。开元寺原是唐玄宗为了纪念他开元年间所建的祭坛。开元寺是扬州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后屡经扩建、重修、改名,成为江南著名的佛寺。诗人在这里以开元寺为起点来写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
第二句点出开元寺僧人生活的清苦和规矩,他们的生活十分简单,连洗钵、捕鱼、开门、入帘都十分讲究规矩。这里的“洗钵”就是洗净餐具,“鱼游水”是指僧人在寺院中游鱼一样自由自在,“开门”指的是僧人进出寺院时通过的门。“鹤入帘”则是指僧人进香拜佛时有如仙鹤进入殿堂一般庄严祥和。这一句描绘出开元寺僧人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修行态度非常严谨,他们的生活简朴,但内心却非常充实。
第三句写开元寺僧人的日常活动,他们每天都要捡柴草来做饭,并且还要用水滴来浇灌佛经。这一细节表现了开元寺僧人的勤勉与敬业精神。“滴露”一词也体现了他们对佛教知识的深入理解,他们知道水滴可以形成珍珠,因此他们把这种水滴当作自己的功德来看待。
第四句写开元寺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寺院中可以随意走动,就像鸟儿在水中嬉戏。“开门”指的是僧人进出寺院时通过的门。“鹤入帘”则是指僧人进香拜佛时有如仙鹤进入殿堂一般庄严祥和。这一句描述了开元寺僧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风貌。
第五句写开元寺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每天需要捡柴草来做饭,并且还要用水滴来浇灌佛经。这里的“拾薪”和“写经签”都是开元寺僧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第六句写开元寺僧人的生活态度。他们已经领悟了佛理,所以看花不需要伸手去摘。这里的“看花不用拈”是一种禅意的表现,意思是说看到花朵不需要用手去触摸,而是用心去感受自然之美。这一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
这首诗通过赞美开元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即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