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住雕阴东,君去渔阳北。
唯有别时草,依依满行迹。
不忍行迹没,扫尽还更碧。
君情如妾意,缠绵无终极。
【注释】
《杂兴五首》,乐府旧题。这是一首伤别诗,抒写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全诗以“妾住雕阴东”开篇,交代了主人公的居处;“君去渔阳北”则说明其夫远去渔阳(今河北蓟县),而“唯有别时草,依依满行迹”又描绘了她和丈夫告别时的情状。第三四句是说:不忍丈夫离去,便扫遍他走后所留之处,使它们重新变成碧绿草地;最后两句是说:丈夫的心情就像我一样,感情缠绵不断。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在徐州为官。徐州城东有一个小山冈叫雕丘,山上有座庙,相传为舜帝巡狩途中登临观景的地方。传说舜帝在登上大雷泽时,看到一只大鸟停在树上,就问当地的牧人:“这是什么鸟?”牧人说:“这叫做鶸。”舜帝说:“你把它放了。”于是舜帝登上高山,把天下的大鸟都放飞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舜帝,就把这座山改名为“舜山”,并建了一座舜祠。
诗人在徐州任上,曾到过舜祠。据《旧唐书》记载,有一次,他与一位姓张的女子邂逅。这位女子家住在雕丘之侧,他十分喜爱她的姿容,便请她住在舜祠附近的一户人家中。不久,这位女子被遣嫁,临行前两人相约,三年后再会。三年过去了,女子没有回来。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女子终于回来了,但已不是从前的模样;相见时,不禁泪流满面。她告诉诗人,自己在这三年中,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生活和爱情,因而时时思念着舜帝的功德,常常在舜祠附近徘徊。诗人听了非常感动,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得委婉、含蓄、深沉。它以“妾”、“君”、“别时”、“别迹”、“别草”、“还碧”、“妾意”等词组反复叠用,构成一种回环往复、宛转缠绵的音情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既增加了诗歌的抒情容量,又使诗人的感情表达更加婉曲、细腻、深沉。
全诗以“妾”字开头,以“妾意”结尾,一气贯通,首尾呼应。“妾”字贯穿全诗,不仅指代女子,也指诗人自比。从表面上看,诗中的“妾意”是指女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但从深层看,这里的“妾意”实际上指的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和对妻子的思念。所以,这首诗既是一首伤别诗,同时也是一首咏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