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孤馆傍溪湄,榆柳阴阴绿满扉。
风挟水声长到枕,雨含林润欲侵衣。
一春客路情怀恶,千里家山音信稀。
争似高人乐幽隐,不知人世有危机。
【诗句释义】
萧条孤独的馆舍傍着溪边,榆树与柳树的树荫浓密地遮蔽着窗户。
风带着水声悠长到我的枕上,雨夹着林间的润泽欲侵及衣襟。
整年在外地漂泊,旅途的寂寞使人心情恶劣,家乡遥远,音信稀少。
不如高人那样乐享隐居生活,不知人世有危机四伏。
【译文】
萧条孤馆傍溪湄,榆树和柳树的树荫浓密地遮蔽着窗户。
风带着水声悠长到我的枕上,雨夹着林间的润泽欲侵及衣襟。
整年在外漂泊,旅途寂寞令人心烦,远在家乡,音讯稀少。
不如高人享受隐居乐趣,不知世事充满危机险恶。
【赏析】
此诗是诗人晚年在江西铅山期间所作。诗人以清丽淡雅的语言,描写自己孤独凄凉的客居生活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涯厌倦和归隐田园生活向往的心情。全诗意境清新,格调闲静,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充分体现了陶渊明诗歌“冲淡平和”的特点。
首句“萧条孤馆傍溪湄”,写景入画,点出诗人独处荒郊的孤寂之境。“孤馆”表明了作者的孤独,“溪湄”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次句“榆柳阴阴绿满扉”,描写诗人居所的环境。榆树和柳树茂盛地生长,枝叶遮天蔽日,把门户也遮住了,这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
第三句“风挟水声长到枕”,通过听觉描写来展现环境的宁静,但同时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诗人听到风吹过水面发出的潺潺声音,仿佛它一直延伸到了他的枕边,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第四句“雨含林润欲侵衣”,进一步描绘诗人的孤独。雨水从树林间渗下来,湿润了衣服,这既展现了环境的湿润,又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末句“一春客路情怀恶,千里家山音信稀”,则是诗人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总结和感慨。一年来,他一直在客旅中度过,心情非常不好,家乡的音信也很稀少。
这首诗以清淡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孤独生活,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诗人以山水之美衬托自己的孤独,使得这种孤独更加显得深刻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