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水粼粼生浅洲,溪风吹月上城头。
军中檛鼓春营宴,马上观灯夜市游。
谁向昆仑重斫寨,独怀乡国谩登楼。
凋零人物都非旧,赖有梅花慰客愁。

注释:

远水粼粼生浅洲,溪风吹月上城头。

在远处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映衬着小洲;夜风轻轻吹拂,将明亮的月亮吹上了城墙。

军中檛鼓春营宴,马上观灯夜市游。

军队中擂响战鼓,举行盛大的春日营宴;骑马游览夜市,欣赏灯火辉煌。

谁向昆仑重斫寨,独怀乡国谩登楼。

谁人曾向昆仑山砍伐营寨?我只能独自怀念我的故乡,却徒劳无功地登上高楼。

凋零人物都非旧,赖有梅花慰客愁。

所有的景物都已不再如旧时般美好;幸好梅花能够慰藉我内心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郡中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绘了军营中的生活情景,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远水粼粼生浅洲”,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远处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映衬着小洲上的绿意盎然。这里的“粼粼”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而“生”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二句“溪风吹月上城头”,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夜晚的城头。微风轻轻吹拂着溪水,使得月光也似乎被吹上了城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城头”既指城墙之上,也可理解为诗人心中的思绪之巅。

接下来两句“军中檛鼓春营宴,马上观灯夜市游”,则展现了军营中的热闹景象。士兵们在春日的营宴中欢声笑语,而他们又骑着马去观看夜市上的灯光和热闹场景。这里的“檛鼓”是一种古代的乐器,象征着士兵们欢快的心情。而“马上观灯”则描绘了士兵们在节日之夜的欢乐和自由。

第三句“谁向昆仑重斫寨,独怀乡国谩登楼”却突然转入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人曾向昆仑山砍伐营寨?”这句话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而“独怀乡国谩登楼”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里的“乡国”指的是他的故乡,而“谩登楼”则是说诗人虽然身处他乡,但仍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故乡,只能独自登高望远,寄托自己的情感。

最后一句“凋零人物都非旧,赖有梅花慰客愁”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这句诗表明,尽管周围的一切都已经变得凋零不堪,但是仍有一些事物依然保持着它们的美丽和生机。而“梅花”作为这唯一的生机的象征,成为了诗人心中的唯一慰藉。这里的“梅花”既是自然界的美景,也是诗人心境的象征。通过这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信心。

整首诗以军营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而含蓄,使人不禁产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