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重守令,茂宰出选抡。
公家世簪绂,接踵皆良循。
丽邑虽旷僻,风俗稍朴淳。
自公下车来,息彼凋瘵民。
秉公守廉节,敷政从宽仁。
眷此垂老年,获睹化瑟新。
熙熙百里内,物象俱含春。
行看政治理,飞舄登要津。

【注释】

1.呈丽水吴明府:这是向吴明府献上诗章。呈,进献。丽水,即今浙江省丽水县,古称缙云,地处浙江、江西和福建三地交界处。

2.明廷重守令:朝廷重视地方官的选任。守令,地方官的统称。

3.茂宰:指德才兼备的地方官。

4.公家世簪绂:公家的家族世代都是做官的。

5.接踵:接连不断。

6.丽邑:即丽水,见第1句注。

7.风俗:民风。

8.凋瘵(zài)民:病弱贫乏之民。

9.秉公:执行公正的政策。

10.敷政:施政治理。

11.眷此垂老:关心这个年事已高的官员。

12.化瑟新:教化民众,使人心变易如新。

13.熙熙:形容百姓生活安宁富足。

14.行看:不久将看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丽水吴明府所作,表达了对吴明府政绩的高度赞扬。

全诗共四十二句,分为八组,每组七句。前六组每组七句,每句七个字,第七组一句,共八句,后二组各五句,共十句。从形式上看,这八组诗分别以“呈”、“明廷重守令”等开头,以“垂老年”等结尾,中间则以“自公下车来”等开始,以“物象俱含春”等结束。这样,每两句一转韵,共八转韵。从内容上看,这八组诗分别写了明府的政绩、德操和治理措施。第一组写明府政绩卓著,选贤任能;第二组写其德操高尚,廉洁奉公;第三、四组写其治理措施得当,深得民心。最后一组写其政治清明,治理有方。

第一首,“呈丽水吴明府”。“呈”,献上之意。《文心雕龙·序志》云:“若夫经大论都,总百氏之全书;高悬景柱,立干坤之正位者,盖亦前圣殊遇,隔世同符者也。”这里,诗人把吴明府比作圣贤,赞颂其政绩卓著。

第二首,“明廷重守令”。《元史·选举制》云:“国初因金旧制,设科举,置中书省,以王公贵族领之。”元代统治者重视科举,而科举考试又多考诗文。由于科举考试的诗文往往要歌咏时事,故元人常将科举试题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这首诗就是以“呈明廷重守令”为题写的一首应试之作。

第三首,“茂宰”。茂者,繁盛之谓也;宰者,地方官之称也。“茂宰”,意谓德才兼备的地方官。

第四首,“公家世簪绂”。“簪”,古代束发之物。“绂”,系在衣上的丝带。古人常以簪与绂比喻子孙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受。……及悼子之嗣季子也,吾告之以言禄。”“介之推”即介子推,晋文公之臣。晋文公赏其功,他不受爵禄;晋文公赏其德,他亦不接受。晋文公知其必为忠臣,故欲举国之兵以诛之。但介子推逃匿不出,遂被晋文公所杀。《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君子学无止境,教无止境。”这里,诗人用“公家世簪绂”来比喻吴明府的品德高尚。

第五首,“接踵:接连不断”。“接踵”,形容人或物很多,接连不断地出现。诗人用此来赞美吴明府治下的丽邑人才济济,人才辈出。

第六首,“丽邑虽旷僻”。丽邑,即丽水,见第1句注。旷僻,偏僻之地。诗人用此来形容丽水的地理位置,并以此赞美吴明府治下丽水地区的民风淳朴。

第七首,“自公下车来”,以下十句写吴明府到任后的政治措施。

第八首,“秉公:执行公正的政策。敷政:施政”。此句承上启下,由赞颂明府政绩转向赞颂其政治德操。“秉公”,即秉公执政、秉公行事。“秉公”,是儒家政治伦理的基本要求。所谓“秉公”,即“执其义,据其宜”,“非苟求利也”。《论语·卫灵公》云:“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诗人用“秉公”来赞美吴明府的执政行为。“敷政”,即施政、治理政事。“敷政从宽仁”,既表明了吴明府执政的宽宏仁慈,也暗示了其政治措施得当。

第九首,“眷此垂老”。眷,关怀;垂老,年老而居官高位者。诗人用此句称赞吴明府关心年老而居官高位者,表现出他的仁爱之心和深厚的情谊。

第十首,“化瑟新”:教化民众,使人心变易如新。“化”,即教化。“瑟”,琴的一种,相传伏羲所造。《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也。”这里,诗人用“化瑟新”来赞美吴明府的政绩。

第十一首,“熙熙:形容百姓生活安宁富足”。诗人用此来描写吴明府治理丽水地区后百姓生活的安定繁荣。“熙熙”,形容百姓生活安宁富足。《诗经·小雅·北山》云:“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偃蹇齐师,或朱冓攸处。”《尚书·君陈》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惠则有福,祸则无祥。惟兹良乂,惟其克长。”这些诗句中的“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偃蹇齐师”“或朱冓攸处”“惟兹良乂”等语,都与这首诗中的“熙熙”相应。《诗经》、《尚书》中的“燕燕”“齐师”“攸处”等语都与吴明府的政治措施有关,所以诗人认为百姓生活的安定繁荣是吴明府政治德操的直接表现。

第十二首,“行看:不久将看到”。诗人用此表示对吴明府的殷切期望。“行看”,即将来临的意思。《论语·子路》云:“行焉道之,再三斯庸之行矣。”意思是说行道不止于始,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目的。“行看”,与“行焉道之”同义。诗人希望吴明府继续努力,早日实现其政治理想。

第十三首,“飞舄登要津”:飞舄指乘着神仙的鞋履腾云而行。“要津”,即交通要道。“飞舄登要津”,比喻吴明府仕途得意顺利。这里既称赞了吴明府的德操和政治措施,也祝愿他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十四首,总结全诗:“熙熙百里内”。诗人用此概括了这首诗的主题。“熙熙”一词既形容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也象征着社会风气的好转和社会风貌的变化。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吴明府政绩卓著、德操高尚、治理措施得当、政治清明、治理有方的优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