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馆深居寂寞滨,千岩浓翠湿无尘。
筑台一日临风雨,驱石中宵使鬼神。
潭上昼游鱼听瑟,花间春醉鸟衔巾。
山灵不是藏真境,留待云栖学道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了刘伯达在犀山(位于江西南昌)为上清道士时,所建之台。全诗以四句为主干,每句七言,共二十个字,押韵平仄分明,读来朗朗上口。

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第一句: “仙馆深居寂寞滨,千岩浓翠湿无尘。”

  • 注释: 仙馆指神仙居住的房屋或道观。“寂”意为寂静,“寞”意为冷清。“千岩”指的是许多山崖,“浓翠”形容山色浓厚如翠绿。“湿”表示湿润。“无尘”意味着没有尘土。
  •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刘伯达的仙馆所处的环境非常安静、美丽,四周被青山环绕,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没有一丝尘埃。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地方。

第二句: “筑台一日临风雨,驱石中宵使鬼神。”

  • 注释: “筑台”是指建造台子的动作。“一日”表示很短的时间。“临风雨”意味着面对风雨。“驱石”可能是指用法术驱散石头上的阴气。“中宵”指的是夜晚时分。“使鬼神”可能是指让鬼神退避。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刘伯达利用短暂的时间在山顶修建了一个台子,并在风雨中驱散了石头上的邪灵。这不仅展示了他的力量,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第三句: “潭上昼游鱼听瑟,花间春醉鸟衔巾。”

  • 注释: “潭上”指的是湖边的水潭。“昼游”即白天游玩。“鱼听瑟”可能是指鱼儿在水中聆听音乐。“春醉”形容春天景色美好到让人陶醉。“鸟衔巾”描述鸟儿带着小帽或围巾的样子。
  • 赏析: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在水潭边欣赏美景,鱼儿在水中聆听音乐,鸟儿带着小帽或围巾在花间嬉戏。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第四句: “山灵不是藏真境,留待云栖学道人。”

  • 注释: “山灵”指的是山林中的神灵或精灵。“藏真境”指的是隐藏真实的地方或境界。“云栖”可能是指云中的居所或修行之地。“学道人”指学习道教的人或道士。
  • 赏析: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真正的仙境并不存在于世俗之中,而是存在于云中。这里暗示着只有通过修炼和学习,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境界。这种观念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成长和智慧的提升。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刘伯达在犀山的仙馆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道家修行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整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