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供奉曲,卿卿解、写入十三弦。
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
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
宜与画看,徽容妍丽,欲裁诗寄,莺思缠绵。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
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
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
多少旧愁新恨,知为谁传。
【注释】
梨园:原指唐玄宗时教习歌舞的官署,后来泛指歌舞院。
卿卿: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宝柱:古代乐器筝上的柱。
银甲:形容筝弦发出的音响像银甲一般铿锵。
可人处:美妙动人之处。
娇(qiāo)银甲:形容筝音婉转柔美。
宜与画看:好像可以放在画里观赏。
徽容妍丽:指歌伎容貌美丽。
莺思缠绵:形容歌声宛转动人。
多情:指对歌伎有情的人。曾相遇:曾经相逢。
归舟:指回家的船。字:指记下。
梦里尚记游仙:梦中还想着神仙般的事。
好倩:希望。钿床:镶嵌着珠宝的床。
移近尊前:靠近酒器前面。
尽何处:哪里能够结束。
玉箫明月:指笛声清越如在明月之下。
此情追忆:这种感情追忆起来。
锦瑟华年:比喻青春年华。这里指美好的时光。
旧愁新恨:指过去的忧愁和现在的怨恨。
为谁传:为了什么人而传?
【赏析】
《风流子·赏筝妓崔爱》是柳永所写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崔爱的深深眷恋之情,全词语言优美、含蓄蕴藉,充满艺术魅力。
开头一句“梨园供奉曲”,点明题旨,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接着两句“卿卿解、写入十三弦”,写歌女崔爱弹筝的情景。她弹得妙,把十三弦乐曲都弹出了神韵来;听者也陶醉了,仿佛听到天上的音乐一样。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说天上的乐神奏起乐曲,人间的乐师也跟着奏起来,可见崔爱弹筝技艺之高超!
“听促弹宝柱,暮催行雨,放娇银甲,春绕飞烟。”这几句,进一步描写了听筝的情景。“宝柱”指筝上所装的弦柱,即筝的琴轴。“行雨”指筝声急促如雨打芭蕉。“娇银甲”形容筝弦清脆如银甲铿锵。“春绕飞烟”则形容筝声婉转柔和,如同春风吹拂烟雾缭绕。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夕阳西沉,暮色渐浓,筝声急促而悠扬,犹如细雨纷纷,又似春天的杨柳轻拂着飘动的薄雾,使整个空间都弥漫着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下面三句“可人处、凤声啼玉碎,燕尾点波圆”,继续描写听筝的情景和效果。“凤声”指筝声,它宛如鸾凤鸣叫,清脆悦耳;“玉碎”形容筝声的婉转柔美到了极致。“燕尾”形容筝弦发出的声音像燕子的尾羽一样整齐划一。“点波圆”形容筝声像水中涟漪那样曲折回环。这几句不仅写出了听筝时的美感感受,而且通过对比、衬托手法,将听筝时的各种感官体验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紧接着,“宜与画看,徽容妍丽”两句,又回到了对歌伎的赞美。这里的“画看”是指将听筝时的感受化为一幅画,让人欣赏。“徽容”指歌伎的容颜,“妍丽”则形容她的美貌非常美丽。这两句是对歌伎容貌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她那曼妙的歌声给听众留下的美好印象。
“欲裁诗寄,莺思缠绵”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歌伎的深情厚意。“裁诗”指作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莺思”则指莺鸟一样的相思之情,“缠绵”则形容这种相思之情绵绵不断。这两句表明,作者对歌伎的感情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愿意为她写诗,表达自己对她的深情厚意,就像莺鸟一样不断地想念着她。
“多情曾相遇,归舟字、梦里尚记游仙。”这几句又回到了对歌伎的回忆。“多情”指对歌伎有情的人,“相遇”是指曾经与她相识相处过。“归舟”指归家的船,“字”在这里指的是在梦中与她重逢的场景。“梦里尚记游仙”则表示在梦中还想着神仙般的事,说明作者对与歌伎在一起的时光充满了怀念之情。
“好倩钿床纤手,移近尊前。”这两句是希望歌伎能主动接近自己。“好倩”意为希望、盼望,“钿床”指镶嵌着珠宝的床榻,“纤手”则是指歌伎的手纤长而白皙。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歌伎的渴望与期待,希望她能够主动地走到自己身边。
最后两句“尽何处教吹,玉箫明月,此情追忆,锦瑟华年”。这两句是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感慨。“尽何处”意为哪里能够结束,这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无法挽回的青春年华。“玉箫明月”是指音乐如明月般清澈明亮,象征着青春的美好与纯净。“此情追忆”则表示这种感情一直伴随着作者的回忆而存在,即使时间已经过去很多年,依然难以忘怀。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怀念,以及对逝去青春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丰富的意象选择,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多情的男子形象,同时展现了他对歌伎深深的眷恋之情。全词语言优美、含蓄蕴藉,充满艺术魅力,值得深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