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报昆冈亦被兵,知君抚剑气峥嵘。
夫差强弩风生海,姑蔑战旗云绕城。
天诏屡传宽宥下,王师行见扫除平。
草堂无恙玉山好,我欲南辕寻旧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此类题综合性比较强,侧重考查对诗句内涵、手法、情感等的赏析和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特别是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本诗作于公元1075年(元丰二年)作者任端明殿学士时。诗人在诗中首先称赞景初“知君抚剑气峥嵘”,接着写姑苏城被金军围困的危急形势,最后以景初南归寻访旧盟结束全诗,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
【答案】
近报昆冈亦被兵,知君抚剑气峥嵘。(我听说姑苏城已被敌军包围了)
夫差强弩风生海,姑蔑战旗云绕城。(姑苏城的城墙高高耸立,犹如古代战场上的战旗在天空飘拂)
天诏屡传宽宥下,王师行见扫除平。(朝廷诏书多次传达,宽待投降者;我军出征,必能大获全胜。)
草堂无恙玉山好,我欲南辕寻旧盟。(我的好友景初现在回到故乡,我打算去拜访他)
赏析:
首联“近报昆冈亦被兵,知君抚剑气峥嵘”,是诗人闻讯后对景初的称颂,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并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昆冈”指苏州(今属江苏)。“近报”即近来的消息。景初因受牵连而罢官,诗人闻之,不胜感慨,故用此语点出。“知君”即知道景初。景初曾为苏州太守,与苏轼相善。这里“近报昆冈亦被兵”意谓苏州已受战争的侵扰,“知君抚剑气峥嵘”则是说景初此时正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且又慷慨自许。“抚剑”二字,既表明其人尚不失为一介儒将,也暗示其人有恢复中原的雄才大略。“峥嵘”二字,则形容其人的气概不凡。
颔联“夫差强弩风生海,姑蔑战旗云绕城”承上启下,由景初写到苏州。“夫差”指宋高宗,“强弩”指强弓硬弩,喻指金兵的锐气,“风生海”喻指金兵来势凶猛。这两句是说姑苏城受到敌人严重威胁,形势十分险恶。诗人通过“强弩风生海”这一形象描写,把敌人的气魄和威力表现出来。“姑蔑战旗云绕城”,则描绘出一幅金军在姑苏城外布阵的威武场面,生动地表现出金军声势浩大,气势汹汹。
颈联“天诏屡传宽宥下,王师行见扫除平”,紧承上文,从侧面烘托了苏州城被金军围困的严峻局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希望宋朝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天诏”指皇帝的诏书,“屡传”是说诏书频繁下达。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朝廷屡次下诏招降,但敌人依然不退。“王师”指宋军。“行见”是说一定能看到。这一句意思是说宋朝的军队一定能打败侵略之敌,使国家免遭沦陷。“扫除平”是说一定会把侵略之敌完全消灭干净。这两句是说宋朝统治者一再下令招降,但敌人依然不退,宋朝的军队一定能打败他们,使他们完全消灭。
尾联“草堂无恙玉山好,我欲南辕寻旧盟”,是诗人对苏州城的祝愿。“草堂”指苏轼曾住过的东坡草堂,“玉山”是说苏东坡,因为苏轼号“东坡居士”,“玉山”也是比喻其人。“我欲南辕寻旧盟”意思是说我想到苏州去见你,重温旧日的情谊。“南辕”即向南驾车,这里借指南宋抗金的战场,“寻旧盟”是说重聚友情。这一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离世多年,但在诗人心目中他依然是值得怀念的朋友。
这首诗在构思、章法上有独到之处。开头两句总领全篇,中间四句具体叙述景初被贬的经历和当时苏州的情况,末两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这种先总后分的写法,使得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