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风雨湿衣巾,曲水荒凉几暮春。
檐外萧萧修竹在,相逢如见永和人。
【注释】
兰亭:即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与名流高士谢安等人修禊于会稽兰亭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举行酒宴,并作《兰亭序》。
风雨湿衣巾:雨中饮酒,衣衫被雨水打湿。
曲水荒凉几暮春:曲水流觞之地,已荒凉了,春天过去了。
萧萧:风声。
修竹在:高大挺拔的竹子还在。
永和人:指王羲之。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晚年,是作者对当年兰亭集会情景的回忆。
开头两句写酒醒后,风雨将衣淋湿。“雨中饮酒”“衣衫被雨水打湿”,写出了当时天气恶劣、环境险恶的情况;“曲水流觞之地”表明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几暮春”表明时间已是春天过去之后不久,暗示着诗人当时的心情。
中间两句写风吹竹林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对当年兰亭盛会的美好记忆。风吹过茂密的竹丛,发出的沙沙声似乎使人听到了当时宴会上高谈阔论的声音,也仿佛看到了当年文人雅士们欢快的神态。“相逢”,指诗人与友人重逢。“如见永和人”,指仿佛见到当年聚会的文士群贤,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当年兰亭聚会的怀念之情,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结尾两句是对全诗的总结。“萧萧修竹在”,意味着尽管时光流逝,但当年的景物依然存在;同时,这也象征着诗人心中永远不变的友情。“永和人”则是指那些曾经与王羲之一起在兰亭畅饮的朋友,他们的名字虽然已经模糊,但他们的精神却依然闪耀着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