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觞泛曲水,水性非自然。
纡回白石中,玉色何娟娟。
春风修竹下,清流映群贤。
扬波折瑶草,远寄兰亭前。
【注释】
羽觞泛曲水:用羽觞在曲水边饮酒。觞,酒杯;曲水,指弯弯曲曲的水道。
水性非自然:水性与自然不相符。
纡回白石中:曲折地穿过白色的石头。纡回,曲折;白石,白色的石头。
玉色何娟娟:玉石的色泽多么清丽啊。
春风修竹下:春风轻拂着修长的竹林。春风,温暖的春风吹过。修竹,挺拔的竹子。
清流映群贤:清澈的水流映照着众多的贤人。清流,流水;映照,反射。群贤,众多的有才德的人。
扬波折瑶草:激荡的波浪折断了翡翠般的香草。扬波,激荡的波浪;折,折断。瑶草,一种美玉般洁白、芬芳的香草。
远寄兰亭前:远远地将兰亭的美景寄托在远方。兰亭,东晋文学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集会的处所,后成为著名的兰亭集序的背景,此处用以代表美好景色。
【赏析】
此篇写曲水流觞宴,以“羽觞泛曲水”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曲水流觞。开头两句,作者描绘出一场曲水流觞的宴会场景:在清澈的溪水中,人们端起羽觞,随意地划水取酒,畅饮欢乐。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笔锋一转,对曲水的水质作了深刻的剖析:“水性非自然”。他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既揭示了曲水与自然水域的本质区别,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不和谐之处的不满情绪。
第三、四句紧承第一、二句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曲折蜿蜒的溪流旁,有一片白石环绕的碧绿水潭,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春风轻轻吹拂着修长的竹林,潺潺流淌的清流映照着众多贤能之士,他们欢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友情。这里,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宴会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宴会现场,但这一次却有了新的发现:“扬波折瑶草”,原来在曲水的激荡中,那晶莹剔透的翡翠般的香草已经被折断了,它们散落在河面之上,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一句既是对上文“水性非自然”的呼应,也是对整个宴会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它既表明了曲水流觞宴会的短暂和无常(“远寄兰亭前”),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和谐统一(“扬波折瑶草”),从而使得整首诗的内涵更加深刻和丰富。
这首诗通过描绘曲水流觞的宴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友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独特追求。它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