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挈家赴勾漏,何异庞公归鹿门?
担头何有琴书累,牛背未觉妻儿村。
千古清名不易得,一斛丹砂何足论?
大胜齐侯马千驷,令德曾无遗子孙。
【注释】
葛洪挈家赴钩漏,何异庞公归鹿门:葛洪,晋代著名道教学者、炼丹术家。勾漏,山名,在今广东新会县南。庞公,指晋代高士庞德公。庞德公隐居鹿门山,后人称之为“庞先生”。
担头何有琴书累,牛背未觉妻儿村:担头,背着行囊。琴书,指经史子集等书籍。牛背,指牛背上驮着的货物。
千古清名不易得,一斛丹砂何足论?大胜齐侯马千驷,令德曾无遗子孙:清名,高洁的名声;清名易得,而高尚的品德难能可贵。齐侯,春秋时齐国君主齐景公。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尤仲英为好友仲斌写的一首诗。仲斌是浙江杭州人,曾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后弃官归隐家乡,过着清苦的生活。诗中表达了他对好友的深厚情谊和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
首联“葛洪挈家赴勾漏,何异庞公归鹿门?”描绘了好友仲斌携家人前往勾漏山隐居的情景,以葛洪、庞公两位高士为例,表达了对好友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
颔联“担头何有琴书累,牛背未觉妻儿村”,描写了好友仲斌带着家人去勾漏山隐居的生活状态。尽管担子里只有些许行囊,但并没有琴书之类的东西拖累;虽然牛背上驮着的货物不算多,但也没有妻儿相伴在身边。这两句诗既展现了好友仲斌的豁达胸怀,又体现了他们远离尘世、追求自由生活的决心。
颈联“千古清名不易得,一斛丹砂何足论”则是对好友仲斌人品的高度评价。他拥有“清名”并不容易,因为历史上像庞公这样的高士并不多见。而一斛丹砂虽珍贵,但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相比却微不足道。这里的“一斛丹砂”比喻的是好友仲斌的品德之贵重,无法用物质来衡量。
尾联“大胜齐侯马千驷,令德曾无遗子孙”进一步强调了好友仲斌品德之高贵。他的行为胜过齐景公那样的君主,其高尚的品德也足以让后世子孙受益无穷。这里的“齐侯”、“令德”都是对好友仲斌的赞誉之词,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全诗通过描绘好友仲斌携家人隐居勾漏山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美。同时,诗中的典故、词语也富有深意,使得这首诗更具哲理性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