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碛大风吹土屋,马上行人纱罩目。
貂裘荆筐拾马矢,野帐炊烟煮羊肉。
【注释】
①砂碛:沙地,这里指沙漠。
②貂(diāo)裘:貂皮衣,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所穿。荆筐:用荆条编成的筐子,这里指用荆条编成的草筐。
③荆:用荆条编织的筐。
④“马”三句:意思是马上的人在风沙中行走,他们头戴纱罩。
⑤野:野外。
【赏析】
《塞上谣八首》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组边塞诗。此诗前四句写风沙弥漫之景和行者艰难之状;后四句写行者以物代薪炊火、取食的情景,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全诗质朴无华,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古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的特色。
“砂碛大风吹土屋”,第一句就描绘出风沙弥漫之景象。“砂碛”是说沙地,“大风”则点出了风沙的特点。“砂碛大风吹土屋”,这一句写出了大风沙肆虐之状。“大风吹”与“砂碛”相呼应,“砂碛”与“大风”相呼应,“大风”与后面四句中的“马上行人”“马上行歌”等相呼应,构成一种气势恢宏、气象万千的意境。
“马上行人纱罩目”,第二句写马上的人如何防风沙。“纱罩”是一种头巾或帽饰,这里指用纱做成的头巾。“马上行人纱罩目”,这一句写出了马上人的艰难之状。“马上行人”与前面的“马上行人纱罩目”相呼应,“纱罩目”与后面的“马上行歌”、“马上行觞”等相呼应,构成一种紧张而活跃的情态。
“貂裘荆筐拾马矢”,第三句写行者如何御风沙。“貂裘”即指貂皮衣,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所穿。“荆筐”即荆条编成的筐子,这里指用荆条编成的草筐。“拾马矢”即捡马矢,这里指捡马矢作为燃料。这一句写出了行者如何御风沙的具体方法。“貂裘荆筐”与前面的“马上行人纱罩目”相呼应,“荆筐”与后面的“马上行歌”、“马上行觞”等相呼应,构成一种紧张而活跃的情态。
“野帐炊烟煮羊肉”,第四句写行者如何解决饮食问题。“野帐”即野外帐篷,这里指野外搭起的帐篷。“炊烟”即做饭冒出来的烟,这里指做饭用的柴火。“煮羊肉”,指煮羊肉吃。这一句写出了行者如何解决饮食问题的具体做法。“野帐炊烟”与前面的“马上行人”相呼应,“炊烟”与后面的“马上行歌”、“马上行觞”等相呼应,构成一种紧张而活跃的情态。
这首诗前四句写风沙弥漫之景象和行者艰难之状;后四句写行者以物代薪炊火、取食的情景,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全诗质朴无华,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充分体现了古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