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轻狡人,况以才自负。
将赴渔阳挝,侮人还自侮。
曹公岂容物,嫁恶与黄祖。
值兹劻勷际,焉用鹦鹉赋?
所以贤达士,贵在识时务。
【注释】
祢衡: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字正平,平原郡(今河北清河县)人。曹操曾请他为《鹦鹉赋》作序言,但祢衡看不起曹操,写了一篇名为《鹦鹉赋》的文,讽刺曹操。曹公:指曹操。黄祖,字文聘,江夏太守,后为孙坚部将。公元199年,在赤壁之战后,黄祖投降刘备,被拜为水军都督。曹操借机发兵讨伐,黄祖出城迎敌,战败身亡。
【译文】
祢衡轻佻狡诈,何况他还自视甚高。
将要赴渔阳去击鼓,却侮辱他人还侮辱自己。
曹操岂能容忍小人,嫁祸给黄祖。
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哪里用得着鹦鹉赋?
所以贤达之士,贵在识时务。
【赏析】
本诗前六句,是作者对祢衡一生行事的评价,也是对当时世风的讽刺。祢衡以才学自负,恃才傲物,与黄祖交往,因黄祖不纳其《鹦鹉赋》,反遭辱骂,愤而投江而死。作者通过这则轶事,对祢衡的轻狂自大、不知分寸、恃才傲物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同时也对曹操、黄祖等人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祢衡”二字点题,引出下文。祢衡的生平,历史上有许多记载,但这首诗主要是从他的言行两个方面来写他的为人处世。开头两句,是说祢衡这个人很轻狂,又很有才华。祢衡的轻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恃才傲物。祢衡虽然有很高的才华,但是他却看不起别人,尤其是瞧不起曹操、袁绍等一些有权势的人。他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十分狂妄,甚至公然辱骂曹操。这种轻狂的态度,在当时是很有名望的。二是自视甚高。祢衡自以为很有才华,就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强。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鹦鹉赋》。他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鹦鹉,说自己虽然不如鸾凰高贵,但比那些只会鸣叫的鸟类要强得多。这种自视甚高的表现,也是当时一些人所常有的,因此,诗人对此加以揭露,指出祢衡的轻狂和自傲。
诗人指出祢衡的轻狂和自傲,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才能不足,而是因为他不识大体,不懂得如何对待人和事。他到黄祖那里去,本来是为了得到重用和推荐,但是却遭到了黄祖的冷遇,甚至被辱骂。祢衡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或愤怒,也没有因此而改换自己的行为方式,而是更加傲慢地对待别人。这种态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最后一句,是对全诗主题的概括。诗人认为,像祢衡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应该存在的。他既然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那么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同时,对于那些能够看清形势,懂得如何做人的人来说,就应该尊重和学习他们。这就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批判和对那些有识之士的赞美。
全诗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通过对祢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当时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和鄙视。同时,通过对祢衡这一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和使用的看法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