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车当空行,雷声从地起。
长风吹行云,万籁若有喜。
田夫念稼穑,望云如望米。
甘泽始沛然,三日不可止。
吁嗟乎苍生,何以答天地?
诗句释义及翻译
- “六月三日雨”:描述的是六月三日发生的一场雨。
- “日车当空行,雷声从地起”:描述了太阳高悬在天空中,而雷声则从地面发出。这是一种天气变化的景象。
- “长风吹行云,万籁若有喜”:长风(可能是指台风或者强风)吹动着漂浮的云朵,使得周围的环境显得有些欢快。这里的“万籁”指的是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雷声、鸟鸣等,“若有喜”表示这些声音仿佛是带着喜悦的。
- “田夫念稼穑,望云如望米”:农民们在等待雨水来灌溉作物,他们抬头望向天空,希望云层能带来及时的降雨。这里的“稼穑”指的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望云如望米”则是将期待比作对粮食的渴望。
- “甘泽始沛然,三日不可止”:甘泽指甘甜的雨水。雨水开始丰富起来,持续了好几天都不会停歇。这里的“沛然”形容雨水丰沛的样子。
- “吁嗟乎苍生,何以答天地?”:诗人对于大自然的变化感到惊叹,同时思考人类如何能够回报大自然的恩惠。
译文
六月三日的雨,日头高挂,雷声从地下升起。
大风刮起,行云飞散,万物似乎充满了喜悦。
农人们在盼望下雨,望着云就像在期盼粮食。
甘甜的雨水开始丰富起来,持续了很多天也不会停止。
唉!我们这些凡人,怎样才能报答天地的恩情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夏季景象:雷声和大雨。诗中通过丰富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诗人的感受和情感。首先,诗人通过观察天气变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接着,他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然后,诗人用一种哲理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应该如何回报自然的恩赐?这种提问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