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作众禽惊,窗幽乱霰鸣。
愕然身濩落,暮矣岁峥嵘。
松竹聊娱拙,乾坤苦忌名。
故人不相贷,书札到柴荆。

《雪中得金陵诸公书》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当时作者正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诗的开头两句,写雪景和雪声。“雪作众禽惊”,是说雪下时,群鸟惊起,因雪声响动;“窗幽乱霰鸣”则说窗内幽暗寂静,而窗外却有纷纷扬扬的飞雪声不断传来。这两句写诗人在窗内听到外面纷飞的雪花的声音,感到惊异不安,好像被惊醒了似的。“愕然身濩落”,是形容自己吃惊的样子。“濩落”,同“落寞”。

第三、四句写诗人对年岁的感慨。“暮矣岁峥嵘”,是说岁月已经老了,人生也到了暮年。“峥嵘”,多用来形容人的老迈或世事的艰难。“松竹聊娱拙”,是说只有松树、竹子还慰借我这愚陋之人。松树长青不衰,常被人用来象征坚贞的节操;竹子虚心有节,人们常用它来比喻高洁的品格。这里用它们来慰藉自己,表示自己虽处逆境,但还有可取之处。“乾坤苦忌名”,是说天地之间,最忌讳的就是名声。“乾坤”,指天地,泛指世界;“忌名”,即害怕声名,怕招人非议。这里用这两个字表明自己的清白自守。

最后两句写与友人的交往。“故人不相贷”,是说朋友之间从不赊欠,彼此间没有欠情。“不相贷”,就是“无相负”的意思。“不相贷”与前面的“莫相忘”、“不相负”意思相同,都说明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彼此支持,不会忘记对方的好处,也不会辜负对方的情谊。“书札到柴荆”,是说朋友来信,捎到了我的柴门之外。“书札”,书信;“柴荆”,柴门。这里指家门。这句的意思是:信使把书信送到了我的家门口。“柴荆”在这里是口语化的说法,指家门口,不是正式的门。

此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初春。诗人从洛阳赴江陵途中经过睢阳,恰逢天降大雪,遂写下了这首诗。首联写诗人在雪中听到窗外的飞雪声和窗内的松竹声,感到惊喜交加,不知所措,又觉得年岁已经老了,人事已非;颔联写诗人以松竹自喻,说自己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还有可取之处;颈联写诗人与友人交往甚笃,朋友之间从不赊欠;尾联写诗人收到友人的书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孤高不群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