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渺在云林端,手种梓漆阴团团。
不愤读书从鬼谷,何嫌卖药近长安。
白日定趋天禄阁,青春宜著鵔䴊冠。
相思洒尽金壶墨,三十六峰生莫寒。

危太朴入都为题云林画幅

一幅山水画中的深情厚谊

  1. 诗作原文
    故人渺在云林端,手种梓漆阴团团。
    不愤读书从鬼谷,何嫌卖药近长安。
    白日定趋天禄阁,青春宜著鵔鸃冠。
    相思洒尽金壶墨,三十六峰生莫寒。

  2. 诗句释义

  • 故人渺在云林端:诗人通过“故人渺在云林端”这一形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故人的影像与云端相连,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神秘的感觉。同时,“渺”字的使用也传达了一种遥远和难以捉摸的意境。
  • 手种梓漆阴团团:这句诗描绘了诗人亲手种植梓树,树木茂盛,形成了一片荫翳。这里的“手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力亲为,以及对这片树林的感情投入。
  • 不愤读书从鬼谷: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传统学术的不屑一顾,不愿意像古人那样埋首书卷之中。这里“不愤”意味着内心的不满和抗议,而“读书从鬼谷”则可能暗指对古代学者如鬼谷子的批评或不满。
  • 何嫌卖药近长安: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卖药生活的喜爱,认为这样的生活更加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这里的“长安”不仅是地理上的首都,也可能象征着繁华与喧嚣的城市生活,而诗人对此表示了明显的不屑。
  • 白日定趋天禄阁: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规划和抱负,他立志要进入朝廷,追求更高的官职和地位。“趋”字在这里表达了迫切和急切的情感,而“天禄阁”则暗示了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
  • 青春宜著鵔䴊冠:诗人在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鵔䴊鸟,即将展翅飞翔。这里的“青春”代表着年轻和活力,而“宜著鵔䴊冠”则意味着应该追求更高的志向和目标。
  • 相思洒尽金壶墨: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他将这份相思之情比作可以倾倒的金壶墨汁,表达了情感的深厚和浓烈。
  • 三十六峰生莫寒: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三十六峰”指的是云林山中的众多山峰,它们因为诗人的思念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
  1. 翻译注释
  • 故人渺在云林端:故人仿佛在云端,遥远而不可及。
  • 手种梓漆阴团团:亲手种植的梓树郁郁葱葱,形成了一片浓密的阴凉。
  • 不愤读书从鬼谷:我对于传统学术不屑一顾,不愿像古人那样埋首书卷。
  • 何嫌卖药近长安:我为何嫌弃卖药的生活,它更加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
  • 白日定趋天禄阁:白天我必定追求更高的仕途,志在天禄阁(古代高级官员办公的地方)。
  • 青春宜著鵔䴊冠:青春应当展翅高飞,追求更高的志向和目标。
  • 相思洒尽金壶墨:我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化作墨水,倾注于每一行文字之中。
  • 三十六峰生莫寒:云林山上的三十六座山峰因我的思念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 赏析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内涵,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中的“故人渺在云林端”一句,既表现了友人的遥不可及,又透露出诗人对其思念之情;而“手种梓漆阴团团”则通过亲手种植梓树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朋友的珍视。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心绘制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感人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更展现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1. 创作背景
    《危太朴入都为题云林画幅》是元代著名诗人张雨的作品。张雨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使他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画中,以此表达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够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张雨还曾创作过许多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其中不乏赞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之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张雨对自然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张雨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和个体经历的影响,通过诗歌,他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传递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深沉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使他成为了元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